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助企惠民实事办得怎么样?百名群众评议员现场“阅卷”
发布时间:2025-08-14 20:08 浏览量:2
8月7日和8日,武汉百名群众评议员走进社区、学校、医院、科技企业、人才公寓等地,看社区党群中心亲民化服务改造、看中小学校园餐整治、看免费惠民筛查、看科技创新成果、看高校学子留汉安居、看城市如何打造小而美的城市空间……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开展,“开门教育要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是重要要求。
邀请群众评议员“现场看、当面问、督促改”,是武汉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举措。通过评议员现场“阅卷”,实地评议助企惠民实事项目推进效果。
看民生:智能化透明化让人更安心
从就业到教育,从医疗到养老,都是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实事。
8月8日上午,在金银湖高中食堂的收货区,该校相关负责人扫描鸡蛋箱上贴着的溯源二维码,指着屏幕向评议员介绍,“这批鸡蛋的养殖基地、检疫报告、运输轨迹会同步到市教育局的监管平台。从食材入库到加工烹饪,每个环节都有数字化记录,一旦发现问题可立即追溯源头。”
随后,评议员们又来到武汉四中。走进该校备餐间,评议员们注意到天花板上有多个摄像头。该校主要负责人介绍,“这些是智能摄像头,可以实时捕捉操作过程,若出现未按规定佩戴口罩、生熟食品混放等情况,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以前靠人工巡查难免有疏漏,现在有了智能监管,风险隐患能及时发现。”
这两所学校食堂的“中枢大脑”,位于武汉市教育局内。在全市数字食堂监管平台上,可查看联网学校的食堂数据,具体有消费管理、财务管理、食材管理、互联网+明厨亮灶等模块,实现从食材溯源到师生用餐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全市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可看到学校食堂的实时景象。 记者梁爽 摄
群众评议会上,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提供食堂服务的900所中小学校食堂已全覆盖建成“数字食堂”。
“我们的孩子们真幸运,赶上了这么好的制度。”评议员陈淑颖感叹,“看到中小学食堂能这么数字化、透明化,让我们家长很安心。”她还建议,希望食堂数字监管平台能出“家长版”,让家长也能实时关注到孩子们的舌尖安全。
当评议员们来到黄陂区妇幼保健院时,32岁的准妈妈李静正在排队预约孕妇免费无创产前基因筛查项目:“听说这项筛查能查三种常见染色体病,关键是自费的话要1000多元,现在都由政府承担了。”她话音刚落,导诊台护士便递上了《无创产前基因筛查知情同意书》,上面清晰标注着检测范围和随访流程。
群众评议员来到黄陂区妇幼保健院参观。 记者梁爽 摄
在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护理室内,医生正轻柔地为刚出生不久的宝宝采集足跟血,为宝宝进行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医院主要负责人介绍,该院自2018年开始免费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含听力筛查)工作,近3年年均筛查新生儿9万余人,筛查率达99%以上。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孕妇免费无创产前基因筛查项目已完成4.4万人次,发现高风险病例322例,全部进行随访到位。同时,完成新生儿五项疾病筛查(含听力筛查)4.62万人,筛查覆盖率达99.33%。
“现在养孩子成本不低,产检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政府能把这么重要的筛查项目纳入免费范围,对很多家庭来说真是天大的好事,生娃的底气更足了!”评议员吴孝梅说。
此外,评议员们还走访了武汉城建·都市|泊寓(江国路店)、汉悦公寓·燕归园店,了解高校学子留汉安居项目;走访江汉里吉年颐养中心、水果湖综合养老中心,了解养老服务建设;走访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江汉区经办服务中心,了解医保基金管理等项目内容。
看服务:基层治理的细微创新提升百姓幸福感
“以前是办事窗口,现在是生活客厅”,在江汉区北湖街道横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群众评议员们一边看、一边拍,一边感慨。
今年,全市启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项目,第一批26个社区撤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内的办事柜台,为居民腾出最大活动空间。
盛夏高温,走进江汉区北湖街道横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片凉爽,更是一片热闹。年轻人带着笔记本电脑在社区大厅办公,年长的居民聚在一起做蛋糕、写书法、下象棋,年幼的孩子们则在社区志愿者的带领下玩游戏……
看到群众评议员们来参观,正在写书法的殷秋桂阿姨主动起身,当起了社区宣传员:“我几乎天天都来社区服务中心。”殷秋桂说,这里活动丰富,她除了写书法,还在社区学习手势舞。“社区工作人员压缩办公区域,把空间腾出来给我们用,大家来这儿坐一坐,玩一玩,邻里更和睦,社区也更有凝聚力。”
汉阳区四新街道澜菲溪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是同样的温馨氛围,澜菲溪岸社区负责人表示,居民参保登记、退休年审等20余项民生事务,已经由过去的“现场办”改为“网上办”。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群服务中心“去办公化”,进行亲民化改造是趋势。
澜菲溪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聚在一起学习手工花。 记者张维纳 摄
“基层治理的细微创新激活了城市细胞,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获得感与幸福感。”走访后,评议员刘继峰向记者感慨,现在的社区服务中心更像一个共享会客厅。
参观完社区,评议员们又参观了充美武汉CBD超充示范站和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园区示范站。
在充美武汉CBD超充示范站,网约车司机刘师傅一边擦车一边和来此参观的评议员们闲聊,“我刚刚接了一桶水,还没擦完车,电量就接近80%了。”刘师傅说,车站里配备了洗手间、餐厅、休息室,充电之余,车主可以避暑小憩,或购买食品补能。
据悉,该充电站位于武汉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区域,可同时容纳64辆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
在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园区示范站,评议员们则看到了关于智能充电的未来想象——爱车不仅可以自动充电,还有机器人帮助车主完成充电。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园区,移动机器人充电桩正在为车充电。记者张维纳 摄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现场介绍,2025年计划全市建设改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8万个,截止6月底,全市已建设改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4.9万个。
“无论是充电桩的建设配备,还是充电黑科技,都让大家对购买电车更有了信心”,实地参观完,评议员们围绕充电安全、充电费用、充电桩文明使用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此外,评议员们还参观了江岸区黄浦大街桥下空间、青山区翼果营地等,看城市如何利用闲置区域打造“小而美”的公共空间。
看创新:建议组织公众开放日,让科技成果被看见
8月8日上午,群众评议员们来到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了解武汉高端芯片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步入展厅,陈列的“华山”系列芯片立刻吸引了评议员们的目光。“为什么取名‘华山’?”面对询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从容解答:“‘华山’寓意攀登技术高峰的险峻与决心,也象征我们芯片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支撑作用,如华山之脊。”
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领先的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芯片及基于芯片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产品在东风、吉利,比亚迪等车型上已实现大规模量产。
走进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刚一进大门,评议员们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科技感,整齐列队的6台人形机器人在大家身边翩然起舞。它们灵活地完成高抬腿、举手等动作,步伐协调,机器人群舞表演引得现场惊叹连连。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2025年6月4日在武汉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揭牌,是当前全国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平台。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翩然起舞。记者高萌 摄
“震撼!”评议员王春梅感叹道,“这些技术未来将深刻改变普通人的生活,建议政府和企业定期组织跨行业公众开放日,让创新成果被看见,也让企业更贴近市场脉搏。”
评议员李会平深有同感:“这不仅启发我们自身转型,更为汽车零部件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窗口。”
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透露:“针对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高端芯片等重点赛道,已密集出台7项专项政策,目标年内突破15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不少于10项重大成果。”
8日下午,群众评议员们走进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土壤传感器、智能配肥机等设备揭示了“数字农业”的奥秘。评议员们仔细察看生物农药样品,询问数据采集精度和实际应用效果。
在武汉伯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评议员们观摩了解了基因研究及支持种业发展建设情况。这家成立不到十年的企业,拥有高通量基因编辑等四大技术平台,是8000多个科研团队和250余家种业公司的坚实后盾。
“我在农村长大,如今看到农业科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既欣慰又震撼。但最关心的是:实验室里这么多好成果,怎么真正落到地里、惠及农民?快速打通从研发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评议员张才志问道。
面对犀利提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现场回应:“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创建的初衷正在这里,我们着力推动科技与人才、高校、企业、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借助农创中心的平台优势,支持高校的好成果就地孵化成企业,引导企业的好产品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优势,通过构建‘专家+推广站+示范农场’三级体系,让成果变产品,产品成产业,努力发展企业、做大产业,最终惠及市民和广大农民。”
“人形机器人在农业采摘、温室巡检上潜力巨大。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专项,推动在设施农业中试点应用,并协调专家团队对企业进行精准技术指导。”评议员张真宝建议说。
走出会议室,扎进一线,现场看,当面问,督促改,活动中群众评议员们畅所欲言,从产业视角和民生关切发问,倒逼政策与市场需求、群众要求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