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为针 “心”为线 缝合亲情裂痕
发布时间:2025-08-14 19:04 浏览量:2
八月的阳光灼灼,穿过窗户,热辣辣地射在办公桌上。
“叮铃铃!”法庭的座机突然响起。
“喂?请问是邻水县法院川渝高竹新区法庭吗?我们是渝北区法院茨竹法庭。我们收到一起赡养纠纷案,老人眼睛看不见,生活困难,居住环境相当恶劣,老人家的子女分散在四川、重庆两地,急需你们协助调解。”
说好的赡养呢?
从同步过来的案件资料来看,原告陈婆婆已年过八旬,视力残疾一级,日常生活需要专人照料。老人膝下原有四子女,长子已故,现在三个女儿均已成家立业,分别居住在重庆市渝北区、江北区以及四川省邻水县高滩镇。
老人目前居住在二女儿家的小房间内,房间挨着鸡圈,屋内是用红砖和木板搭建的简易床铺,墙面污迹斑斑,屋内似乎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图为法官一行到陈婆婆家中走访,了解情况。
起初,三姐妹曾就赡养母亲一事达成协议,但因有人未按时支付赡养费、金钱纠葛等问题致姐妹间渐生嫌隙,地域上的分散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的沟通障碍,渐渐的,老人居住的小屋,女儿们鲜少再踏足。
“我养不起啊”
“陈婆婆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当务之急,是让几个子女放下心结,坐下来好好商量,毕竟老母亲的晚年生活,需要一家人共同分担。”
说罢,郭法官第一时间约见了家住邻水县高滩镇的大女儿了解情况。
“不是不关心老人,我都六十几了,自己经济都比较困难,实在是给不出钱,况且,老二是怎么养的老人?让老人住她家的杂物间,给老人端碗饭,就叫养老?老人这样的生活简直是受罪,我不会给她一分钱!”在法庭调解室内,大女儿情绪激动。
“具体怎么照顾咱们可以慢慢商量,现在最要紧的是你们几姐妹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你们母亲把几个子女拉扯大不容易,现在眼睛看不见,连饭都吃不到嘴里,总得有人管啊……”郭法官放缓语气,耐心劝解。
“看到妈现在这样过日子,我这当女儿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要是妹妹们愿意重新商量照顾妈的事,我肯定配合。”
眼见有协商的可能,郭法官赶紧联系茨竹法庭沟通情况。
“这不是分家产!”
为切实解决陈婆婆的养老困境,两地法院决定启动跨域纠纷联合调解机制,邀请两地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等职能部门协同参与。
为确保调解工作取得实效,两地法院还分别邀请人大代表、属地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并组织陈婆婆的其他近亲属到场见证,力求通过多方联动形成调解合力,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调解室内,三姐妹争执不休:
大女儿:
“妈妈的低保、征地补偿、残疾津贴你们不拿出来分,现在要我出钱?”
二女儿:
“大姐欠了两年赡养费,必须补足!”
三女儿:
“妈的钱被她的孙儿取走了,要算清楚!”
“各位先冷静!你们现在争执的每一分钱,本质上都是你们母亲的养老保障,不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分家产’。”承办法官翻开《赡养劝告书》,语气严肃而恳切。
“赡养父母不是谁欠谁,老人卡里的钱她有支配的权利,今天把大家喊到这里来是为了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郭法官也赶紧向大家释明。
图为人大代表给三姐妹做思想工作。
“而且不赡养老人可能面临行政处罚,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民警郑重提醒。
“现在民政部门对失能老人有相应的帮扶政策,我询问了养老院的情况,对于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养老院可以安排专人照顾,你们也能随时探望。如果愿意,可以短期试住,再决定后续安排。”渝北区人大代表李娜提出建议。
“高滩镇也有这样的机构,如果你们选择在高滩赡养,我们也能帮忙联系当地机构。”高滩镇人大代表廖雪兰补充道。
妇联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也主动介入,从亲情伦理、家庭责任角度耐心疏导,化解心结。
“我们轮流照顾妈”
图为多部门共同参与调解工作。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三姐妹终于从剑拔弩张到心平气和。在法官的引导下,她们开始认真商议母亲的赡养方案。
“让妈住敬老院,或者我们轮流照顾都行,关键是要让妈过得好。”大女儿率先打破沉默。
三女儿紧接着提议:“妈卡里的钱留着,办后事,我们每人照顾两个月,医疗费等凭票平摊。”
这个方案立即得到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赞同。
图为三姐妹现场签订调解协议。
随着签字笔落下,一纸协议为这场纠纷画上句点:自2025年8月起,三姐妹轮流照顾母亲,每人两个月,并共同改善老人的居住环境,如果生病,三姐妹凭票据平摊支出。
协议刚达成,妇联和社区工作人员就带着三姐妹行动起来,一起把陈婆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女儿们和好如初,陈婆婆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这个曾经因赡养问题几近破碎的家庭,在众人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温暖的亲情。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当我们以“法”为针、以“情”为线,细细编织起父母的晚年时光,那些看似平淡的晨昏定省,实则是世间最美的诗行。
文 稿|付桂月
编 辑|廖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