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之前完成登月!登月的难点究竟在哪,中国目前还缺什么?

发布时间:2025-08-14 20:27  浏览量:2

2023年5月,中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我国首次宣布了要在2030年之前实现进行载人登月

到2025年,距离这个时间点已经没多少时间了,那么我国登月的难点究竟在哪?

登月舱和返回舱自不用说,都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

(登月舱概念图)

在登月上,难点主要在于控制登月舱的姿态。毕竟月球上不比地球,地球上有空气,“飞船”在落入地球大气层内后只需要打开巨大的降落伞,就能保证“飞船”安稳落地。

月球上没有空气,这就导致登月舱需要用“火箭”提供反作用力,来保证自己在月球上落地。而“火箭”的反作用力不是那么好操控的,需要精准控制才能保证登月舱以一个完美的姿态降落在月球上。

纵观人类的登月任务,因为登月设备姿态不稳导致登月失败的比比皆是。

在返回舱上,返回舱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月球上进行起飞的问题。

虽然月球上引力更低,为返回舱的起飞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地球上的航天设备要起飞,可以搞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同时有大量人员伺候它。

但返回舱在月球上可没有这个条件,这就意味着返回舱要回地球,完全得靠自身上面搭载的一系列系统起飞。

于是问题就来了,登月舱和返回舱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集成大量的设备,这就导致了这两个飞船的体积和重量非常巨大。

我国“梦舟”返回舱的重量是7吨,而“揽月” 登月舱就更大了,达到了26吨。

虽然在我国的登月方案中,是用两枚火箭将登月舱和返回舱分别送上月球,但“揽月” 登月舱的重量依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登月舱的重量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设备,需要火箭的载荷达到27吨左右。

并且登月任务和一般的航天任务不一样,把人送上月球可比把人送到近地轨道上远多了,所以执行登月任务的火箭还需要能携带更多燃油。

目前我国计划用于载人登月任务的大火箭是“长征10号”,其总重超过了2100吨,一级火箭和二级火箭携带的燃料大约是2000吨,近地轨道最大载荷是70吨,地月转移轨道的最大载荷是27吨以上。

目前我国现役最大的运载火箭是长征5号,其最大起飞重量只有不到900吨,不到长征10号的一半。

从900吨跳到2100吨,各种技术难题是难以想象的。

生命保障系统这个也不用多说,月球的环境自然不是人类能自然生存的。

要保障宇航员在月面上自由活动,光是一个宇航服的问题就比一般航天的宇航服难得多。

其实除了以上难题,要想载人登月还有一系列的难题,只是这些问题目前被中国解决了。

比如说地月通讯的能力。已经登月的宇航员要顺利完成登月之后的任务,总要能和地球上实现实时联系吧?这就需要有地月通讯能力。

当前中国通过“鹊桥一号”和“鹊桥二号”地月中继卫星拥有现了地月通讯能力,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地月通讯能力的国家。

美国希望自己能在中国之前完成载人登月,但其直到2025年都还没有地月通讯能力。

再比如复杂轨道控制与精准对接技术。我们上边提到,登月舱和返回舱在落地月球时,只能用“火箭”的反作用力来实现安稳落地,这就非常考验复杂轨道控制与精准对接技术。

而“复杂轨道控制与精准对接技术”本身就是一项独立的复杂技术。且它不仅用于载人登月,其它航天任务也要用,比如说地球送上天的货物舱和空间站精准对接。

不过这个技术在中国手里已经相对成熟了,我国以前的登月探测设备基本都是用“火箭”的反作用力安稳登陆的。

既然我国几次无人登月项目都成功了,那就说明“复杂轨道控制与精准对接技术”对当前的中国来说没啥问题。

不过对于中国登月任务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件事,那就是中国登月任务的实用性。

美国在60多年实现了载人登月,但当时美国载人登月更多是一个政治任务,这也就导致美国在1972年最后一次载人登月后,就再也没有尝试过载人登月了。

载人登月的项目一结束,美国的相关能力就开始了流失,也就出现了现在美国想要再次登月,却发现自己需要再投入大量资源去攻克新的载人登月技术的情况。

中国的载人登月需要考虑实用性,我国不是登月一次证明自己有登月能力就行了,我国还需要考虑设备、人员在月球常驻,在月球上建立月球科研基地,甚至是开始对月球的商业化开发。

并且我国的载人登月任务和建立“月球永久基地”的任务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按照我国的计划,我国在2030年之前就要建立月球永久基地。所以此次载人登月,就是中国常驻月球的开始

在月球上进行常驻后,更多的技术难题也会随之而来。

比如说如何保证食物、淡水的供应?

到时候总不可能一直从地球上往月球上送食物和淡水吧?这成本得直接高到天上去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还需要解决“水循环技术”以及在月球上种植作物的问题。

再比如宇航员的身体情况问题。人类长期处于和地球上不同的环境,身体是会出问题的。

宇航员长期在地球大气层外,基本都会出现骨质流失、身体浮肿等情况。

此外就是宇航员的安全问题。月球没有大气层,月球永久基地挨了陨石怎么办?

这其中种种问题,都需要付出极大的科研资源和时间去解决。

信息来源:

【1】环球网·《中国将如何建“广寒宫”?揭秘月球“盖房神器”》

【2】环球网·《国际首个!我国成功构建地月空间三星星座 还有一批新突破》

【3】新华网·《中国载人登月发展稳步推进,这些关键技术已获突破》

【4】中国政府网·《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登陆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