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来讯丨水稻“上岸”,石棉农民“向山要粮”

发布时间:2025-08-14 21:02  浏览量:3

川观新闻记者 李婷 雅安观察 黄刚

种了30多年田的石棉农民陶学刚,一开始是拒绝的——水稻还能在“旱地”里种?凭他的经验,石棉山多水少,水田更是稀少。过去,大家吃饭靠从外地买米,有时村民还要为争灌溉水吵架。

不过这几天,他看着自家后院旱地里的水稻扬了花,有的还抽了穗。他悬着的心,也像日渐结实的稻穗一样,慢慢地放回了肚子里。

8月14日,在雅安市石棉县美罗镇,他带记者走到这片约3亩的“节水抗旱”稻田前说:“这个品种还可以,目前看长势不错。水稻收了以后,一家人一年口粮没问题。”

正在抽穗的节水抗旱稻

这片稻田种在“果林”下,佛手柑、黄果柑树已结了青果,它们都是当地的代表农作物。为了减少种植风险,他利用果树生长空档期,今年4月零星种下名为“雅旱优5287”节水抗旱稻。石棉县农业农村局免费为村民提供种子、种植技术支持。当时,不少农民纷纷主动申请种植,因为听说有人去年试种了,每亩地收了近1000斤稻谷。

陶学刚在管护自家后院的节水抗旱稻

祝元军就是大家口中试种成功的人。今年他在石棉县王岗坪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一口气种了80亩旱稻,足足是去年的10倍。今年入夏以来,连日高温干旱,园区内的玉米没那么幸运,叶子黄了不少,预估得减产五成,但这批水稻“扛住”了大旱,顺利进入抽穗期,预计9月底收割。祝元军说,从前期生长情况及扬花情况看,这批旱稻亩产量与去年持平。

在他看来,节水抗旱稻与水稻最大的区别就是,种时不用挨个水田插秧,可直接在旱地里播撒,省心省时。生长关键期给到水,能收获同质量的稻米,整个周期来看,比普通水稻节约一半的水。水田变旱地,降低了高湿度下病害侵染概率。

石棉不少山区和果林的间隙里,零散种植着节水抗旱稻

当下,这些山区的“边角料”,都种了这种旱稻。这也意味着,稻子不再只种在平整的水田里,可在山坡、田坎、果林、荒地上“打游击”,还能规模化地“向山要粮食”。

整个石棉县,山区面积占78%,雅安市山地占比为‌94%‌。目前,雅安地区种植了节水抗旱稻约800亩,其中石棉县就有500亩;涉及雅旱优5287、旱优56等6个品种,背后技术团队为四川农业大学。

“旱年保稳产,栽培轻简化。”该校特聘教授李德强介绍,节水抗旱稻其实是一种杂交水稻,因能节约50%以上的灌溉水而得名。它结合了普通水稻抗病、优质、高产的优点,又因根系十分发达、抗倒伏等特性,能耐高温,适应保水量较差的土地。我国水稻用水占农业用水超60%以上,2024年四川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3.9%,推广优质的节水抗旱稻,对四川的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

节水抗旱稻并非完全不需要水,而是在关键生长期有水就能生长,比普通水稻节水50%

这款稻米的米质,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鉴定,符合一等品要求。“这个结果来之不易,是经过10多年时间,漫长培育而成。一次次试验,挑战着水转陆,还要保产量‘稻路’的极限。”李德强介绍。节水抗旱稻最早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领衔团队培育,曾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目前这款“四川造”的节水抗旱稻,根据四川盆地病虫害等特性进行了相关调整。今年,这款水稻在“天府粮仓”外也有扩种和试种,如重庆、陕西、云南、贵州、安徽等地,省内外共计96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