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沃野 筑梦乡村——我市聚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工程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4 21:11 浏览量:3
乡村焕新,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在菏泽,从古村新韵到科技兴农,从“花样经济”到产业兴旺,一处处幸福和美的场景,汇聚成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图景。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方面的协同发力,彻底改变乡村面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花样经济”新图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我市立足牡丹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花样经济”。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牡丹产业从种植、观赏向医药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营养保健等领域深度拓展,让牡丹“物尽其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产业支撑。
牡丹全身都是宝。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其身影遍布食品、护肤、医药等领域。菏泽已研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医药类产品260余种,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总产值超百亿元,带动就业50余万人。
与此同时,菏泽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动芍药产业发展,实现从牡丹“一枝独秀”到牡丹芍药“双花齐放”的蝶变。目前,菏泽芍药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年产鲜切花超1.2亿枝,占据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芍药鲜切花生产基地。
牡丹之“美”,不仅在实用价值,更在创意绽放。在巨野县洪庙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画室,农民画师挥毫泼墨,雍容牡丹跃然纸上。“农忙在田间,农闲画牡丹”成为独特风景。巨野县拥有1个县级农民绘画培训基地、8个绘画专业镇、50个专业村、160余家书画机构,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创作作品150余万幅。
近日,曹县153款汉服新品亮相横店影视城,模特现场身着影视国风主题汉服,行走间尽显东方服饰之美。曹县持续推进汉服进景区、进高校、进平台、进舞台,进一步推动曹县汉服品牌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在曹县,牡丹纹样巧妙融入汉服设计,成为线上爆款,今年上半年曹县汉服销售额达61.4亿元。电商赋能下,曹县已形成集原创研发、设计制作、网络营销于一体的汉服产业链,带动近10万名汉服从业者。
在菏泽,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正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饭碗”,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的稳固基石。
“留住乡愁”促振兴
“小吃街、文创街、农家乐……古村里的业态越来越丰富,乡亲们吃上了‘文旅饭’。”成武县党集古村村民吴玉兰高兴地说。
回味乡村记忆,触摸农耕文明。在党集古村拖拉机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馆内近百台不同型号的拖拉机静静陈列,清晰勾勒出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轨迹,展现着现代农业的魅力。
作为鲁西南黄河夯土文化典型村落,党集古村以“留住乡愁”为魂,修旧如旧,还原古酒坊、南桥等建筑,改造拖拉机博物馆,增设方言墙、农耕文化馆,吸引八方来客追寻记忆、品味乡愁。依托独特人文资源,古村探索出“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之路。多元化景点的打造,让古朴小院焕发现代活力,创意设计的网红打卡点,实现历史韵味与时代潮流的交融。
这些年,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党集古村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步入党集古村,古朴有序的景象映入眼帘:房屋、古井、小巷、酒坊,无声诉说着村庄的沧桑。这份独特韵味,吸引市民游客举家体验,在乡野间呼吸清新空气,在行走中学习生态知识,沉浸式感受乡村的淳朴之美。
正是通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我市以更多新产品、好服务,吸引游客走进乡村住下来、玩起来,让乡村旅游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风吹麦浪好“丰”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命脉。
麦收时节,郓城县张营街道陈河口村,“00后”新农人陈复孜承包的700余亩高标准农田格外亮眼。今年,他种植的小麦亩产突破1400斤,较去年提升100多斤,交出了“丰产又高效”的答卷。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科技赋能”的硬核支撑。手持无人机操作证的陈复孜,将科技融入田间管理每个环节:植保作业,无人机穿梭麦田,喷洒均匀高效;灌溉环节,预埋滴灌管道精准发力,节水近四成,减少养分流失。麦收时,他科学调度6台收割机协同作业,4天便完成收割,真正实现了向科技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
麦香四溢之时,收割机开足马力驰骋农田,一排排小麦被整齐地切割、脱粒……收获小麦、播种秋粮,广袤田野一派农忙景象,处处可见好“丰”景。
规模化效益提升的同时,科技为菏泽农业插上腾飞翅膀。作为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大市,菏泽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夏粮保持面积、总产、单产“三增”,20.5万亩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全部达到“吨半粮”标准,筑牢了丰产根基。
乡村蝶变满目新,沃野田畴展新卷。菏泽正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耕耘沃野、筑梦乡村,菏泽的乡村振兴故事,正翻开更加精彩的一页。
来源 | 菏泽日报 记者 张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