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最好的救赎,不是惩罚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发布时间:2025-08-14 21:45 浏览量:3
世界文坛上,有这样一位怪咖。
他首先是个病人,时不时癫痫发作,一生被病痛折磨;
他还是个赌徒,把家当输得一干二净,欠下巨额赌债;
更要命的是,他还犯过罪,坐过牢,差点被枪毙。
但就是这么个“人渣”,却被后世视作俄罗斯文学的支柱,被奉为“人类灵魂的审问者”。
他,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陀神”的伟大存在。
而陀神最负盛名的作品中,小说《罪与罚》堪称巅峰。
这部小说,是《纽约时报》钦定的人类必读书目,也是无数人心中的救赎之书。
故事并不复杂,可以简单理解为“大学生杀人事件始末”。
但读完后掩卷细思,才慢慢回过神来——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残酷不公的命运、肮脏邪恶的人性、野蛮血腥的生存斗争……
将一个个渺小又无助的普通人,抛入地狱般的绝境。
在那里,有人化身吃人的恶魔,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
也有人宁愿自己承担一切,都不忍心伤他人分毫。
到底怎么做,才是真正的救赎?
答案,就藏在这本震颤灵魂的《罪与罚》中。
1
人痛苦的根源,就在于凡事强求
整部小说,从年轻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独白开始。
他面色枯黄,神智迷乱,小声嘀咕着谁也听不懂的胡话。
如此反常,是因为他刚杀了人,并慌慌张张地侥幸逃脱。
之后十几天,在逃亡与自首间,他偶遇了很多人很多事。
而关于人生的《罪与罚》,由此拉开序幕。
1866年的俄国,刚废除农奴制不久。
大批重获自由的人,从农村迁徙到俄国首都彼得堡(现圣彼得堡)。
拉斯柯尔尼科夫虽不是农奴,却也是这迁徙大军中的一员。
他从偏僻的乡下前来求学,和农奴一样,贫穷而卑贱。
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里,却暗藏着汹涌的愤怒与不甘。
他想活得体面,被人尊重,他想凭借才华,换来富贵与荣耀。
他不想靠着母亲和妹妹的救济,完成学业;
更不想为了赚钱四处求人,再被人像狗一样撵出来。
于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果断辍学,并典当了父亲的怀表。
他打算用这笔钱做点买卖,发家致富,从而跻身上流社会。
但戏剧性的是,就在典当过程中,他又受尽怠慢与屈辱。
羞辱他的,正是做典当买卖,放高利贷的老太太,阿辽娜。
阿辽娜把价钱压得很低很低,致使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美梦破碎。
一气之下,拉斯柯尔尼科夫拿起斧头,砸死了阿辽娜。以及正巧看见这一幕的,阿辽娜的妹妹,丽扎维达。
杀死二人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气总算消了,但却陷入更大的痛苦中。
那种委屈、不甘、愤怒,掺杂着杀人后的恐慌,没日没夜地折磨着他。
他像被魔鬼掏去了心,形容枯槁,精神颓废,全然成了行尸走肉。
在书里,陀神还刻画了很多底层的小人物。
比如阿辽娜住的干草场,就聚集着一群务工的农奴。
他们的身份,如今是油漆工、运输工、挤奶工,但都满面愁容。
他们原本以为,来了彼得堡就能做“人上人”,过上富足的好日子。
但现实异常残酷,怎么可能你求什么,就来什么呢?
所以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患上了陀神所说的“歇斯底里病”。
要么堕落下去,去赌博、卖身、酗酒;要么郁郁寡欢,最后跳河、上吊,一了百了。
命运向来不公,倘若凡事强求,处处逞强,那等待你的,必是惨痛的打击。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谁能折磨一个人,除了他自己。”
驾驭不了欲望,降低不了期待,看不开,想不通,人只会越活越绝望。
倘若不放过自己,全世界都会叫嚣着欺压你。
自我折磨与戕害,永远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
任由自己沉沦,坠落深渊,万劫不复,是必然的结局。
2
一味惩罚别人,永远得不到救赎
小说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曾在小酒馆,邂逅过一位九品文官——玛尔美拉朵夫。
他妻子卡捷莉娜·伊凡诺芙娜,堪称整部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的配角。
卡捷莉娜原本家境不错,上过贵族学校,给当地的省长跳过“披巾舞”。
后来,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就带着三个孩子改嫁玛尔美拉朵夫。
卡捷莉娜视玛尔美拉朵夫为救命稻草,却不料这任丈夫根本靠不住。
玛尔美拉朵夫酗酒成性,一分钱都赚不来,还总惹上一身麻烦。
贫贱的日子里,卡捷莉娜性情愈发乖张,动不动就惩罚丈夫和孩子们。
她先是逼玛尔美拉朵夫14岁的大女儿索菲亚去卖淫,好赚钱养家;
后对自己的孩子也施加虐待,动辄打骂,逼孩子大冷天站在墙角一整夜;
她还会对街坊四邻横加指责,对干苦力的农夫侮辱咒骂。
尤其是玛尔美拉朵夫横死于车祸后,卡捷莉娜更是变本加厉地处处找茬。
她去政府闹,戏弄办事人员;
她把孩子打扮成小丑,逼他们乞讨;
还出手殴打房东太太,以逃避房租……
结果呢,在一次次伤害别人的过程中,卡捷莉娜的内心也深受重创。
她愧对养女索菲亚,白天逼她卖身,晚上则彻夜跪在冰冷的地板上请求饶恕;
她心疼自己的孩子,见他们被自己打得遍体鳞伤,也难受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她像泼妇一样闹事,但一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体面人,就羞愧得恨不能死掉。
万般苦楚,千般折磨,卡捷莉娜向他人射出的毒箭,最终都刺向了自己。
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再加上常年操劳,吃不饱饭,身体很快就垮掉了。
丈夫葬礼的那一天,她彻底疯了,跑去大街上一顿哭喊后,口吐鲜血,惨死街头。
书里,还有好几个下场凄惨的“反派”。
奸商卢仁,曾追求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
被拒绝后,卢仁卑鄙地诬陷造谣,以此惩罚拉斯柯尔尼科夫一家。
但最后,他的小人行径败露,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花花公子斯维德利盖洛夫,以戏弄、羞辱穷人为乐。
他靠惩罚别人来弥补内心空虚,结果却是越来越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五十多岁时,他开枪自杀,结束了极度龌龊又无聊的一生。
陀神曾感慨:卑鄙的灵魂为了摆脱压迫,便要压迫别人。
他笔下的“罚”,看似是人惩罚人,其实是人惩罚自己。
不如意的境遇里,靠欺辱、打压、伤害别人来缓解自己的痛苦,是愚蠢且卑劣的。
如此嚣张,只能是令绝境中的自己,像杀红了眼的野兽,咬伤别人,也害死自己。
无论遭逢何种灾祸,我们都没有资格,让别人背负自己的命运。
越是把别人踩在脚下,人越是难以爬出人生的绝境。
内心的邪恶,救不了你,反而会化为戾气,将你吞噬。
3
最顶级的人生智慧,是放过自己
小说中,陀神还塑造了两位十分珍贵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有着“金子般的心灵”。
第一位,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
杜尼娅品行高洁,脚踏实地,又十分坚韧。
为了供哥哥读书,她曾在斯维德利盖洛夫做家庭老师,就是前面提到的花花公子。
每每被斯维德利盖洛夫骚扰,杜尼娅都奋力反抗,绝不做偷情这等下流的丑事。
但可恶的是,斯维德利盖洛夫竟到处宣扬,杜尼娅勾引了他。
害得杜尼娅不仅丢了工作,还名誉扫地,成了人人唾骂的荡妇。
所有人都以为杜尼娅会含羞自杀,但她不仅没有,还勇敢地站出来,澄清了事实。
之后,更是潇洒地离开,远去彼得堡投奔哥哥。
当她发现哥哥杀了人,也没有崩溃,而是坚定地站在哥哥身后。
杜尼娅,和书中很多苦命人一样,出身寒微,受尽屈辱。
但她从未强求过任何事,对一切都坦然接纳。
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戕害别人,而是凭一颗强大的心,将命运握在手中。
贫苦的出身、不幸的遭遇、突来的打击……都像一阵风,从她心灵上飘过。
她不为难任何人,包括她自己。
所以,整部小说里,只有她收获了圆满的爱情、友谊与亲情。
第二位,是玛尔美拉朵夫的大女儿,被继母逼着卖身的索菲亚。
小说里,她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灵魂伴侣,绝对的“女一号”。
然而,索菲亚出场次数不多,更像个局外人,只在关键时刻出现。
明明她才是最苦命的那个,但她却从不与命运撕咬。
总是那么平静、镇定,就好像受苦受罪的不是她。
她鼓励拉斯柯尔尼科夫自首,并陪他流放到西伯利亚。
苦寒之地,索菲亚踏踏实实地干活、赚钱,还结交了很多朋友。
她用最纯真的爱、最宽广的胸怀,帮拉斯柯尔尼科夫重建了人生。
索菲亚像降临人间的天使,救赎了很多人。
但最重要的,是她用一颗超然的心,救赎了自己。
故事最后,她与拉斯柯尔尼科夫展望起美好的未来,人生自此峰回路转。
写尽众生疾苦的陀神,说过这么一句话:
“谁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就会成为新人;谁能战胜痛苦与恐惧,他自己就是上帝。”
能救赎一个人的,从来不是时间,也不可能是这世上任何一个人。
而是我们心里的那股释怀,对不幸、不公、不如意,乃至对生死的看淡。
放过自己,绝不是放弃自己。
而是允许一切穿身而过,我们自己却一直坚定地走着。
最终,走出人生的阴霾,走向命运的彼岸。
▽
小说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发表过一篇很著名的《论犯罪》。
最开始,他十分坚信: 惩罚恶人,不是犯罪,也不应被惩罚。
但真杀了人之后,在良知与灵魂的谴责下,他每天都痛不欲生。
直到被审判,被流放,他才顿悟什么是《罪与罚》。
所谓“罪”,不单是杀人放火,烧杀抢掠,贫穷、贪婪、堕落,都是罪。
所谓“罚”,也不单是受到法律惩罚,更指向“内心的煎熬”、“灵魂的痛苦”。
陀神说“人人有罪”。
但救赎自己的办法,从不是惩罚别人。
而是唤醒爱与良知,用内心的力量,对抗命运的苦痛。
允许一切发生,并坚韧地活下去。
就像《罪与罚》中最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不管怎么样,活着就好!
放过自己,好好活着,才是最好的救赎。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