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网红吐槽《南京照相馆》:要真的爱国,就不该收票钱

发布时间:2025-08-14 22:06  浏览量:3

《南京照相馆》热映后,一位上海女子的观点在网络上掀起波澜——她认为爱国电影应当无偿宣传,甚至不该收取票款。这一言论迅速分化了网友,成为一场关于爱国表达与商业运作的激烈辩论。这种"爱国应无偿"的主张根源于人们对历史伤痛的特殊敬畏。在这种思维逻辑里,抗战等民族创伤简直就是"圣域",任何与金钱挂钩的行为都被视为亵渎。这就好比有人认为祭祀祖先不能用塑料花,必须用真花一样,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但这种观点其实混淆了两个层面:创作者的爱国情怀与电影作为工业产品的基本属性。电影不是一个人随手拍的短视频,而是需要上亿投资、几百人团队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把商业性与爱国性对立起来,等于给创作者套上了一个道德枷锁。

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颇具中国特色——非黑即白、非左即右。但现实哪有这么简单?爱国和赚钱又不是鱼和熊掌,难道拍了一部有思想深度、制作精良的爱国电影,就不该收回成本、获得回报?收获回报本就是电影行业的合理期待,市场机制在历史题材传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首先,付费模式能有效筛选出真正想看的观众。免费的东西容易被轻视,买票进场的观众往往会带着更认真的态度去观影、思考。这种"门票效应"反而提高了历史题材的传播效果,让那些真心想了解历史的人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其次,商业成功为历史题材开辟了更广阔的未来。《南京照相馆》的票房若能证明历史题材有市场,就会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投入这个领域。

这就是"滚雪球"效应——一部成功作品能催生更多同类型的优秀作品,形成良性循环。再者,票房收入本身就是衡量社会关注度的重要指标。高票房意味着更多人走进影院,了解那段历史。用脚投票、用钱投票,比空洞的口号更能体现公众对历史的关注。市场并非万能,但它确实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历史题材电影通过市场获得资金支持,才能制作出更高水准的作品,触达更多观众,扩大历史记忆的传播范围。历史记忆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也反映了当代爱国表达方式的显著变化。爱国不再局限于口号和情绪宣泄,而是演变成了多元化、理性化的复杂表达。年轻一代的爱国,既有网络热评,也有掏腰包进影院;既有社交媒体转发,也有用实际消费支持国产文化产品。

这种"钱包爱国"虽不如高喊口号那么热血,却更具实际意义。把爱国当作评判人的道德标准,本身就有问题。爱国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判断,而是一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立体表现。一个花钱买票看《南京照相馆》的观众,未必比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免费观影的人爱国心弱。更何况,支持优质国产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爱国行为。只有商业上成功的爱国题材电影,才能持续生产,影响更多人。那些一边高喊电影应该免费,一边从不走进影院的人,是否真的为文化传承出了力?当我们把爱国从单一模式解放出来,就能理解为何付费观影与爱国并不矛盾。多元社会中的爱国表达,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献身"与"牺牲"逻辑。"献身"与"牺牲"的爱国逻辑已不适应当代社会,同样,历史记忆的传播也需要现代化的机制。

商业化传播能让历史走出小众圈层。若历史题材只局限于纪录片或教育片,受众必然有限。而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精良制作和专业叙事,历史能触达更广泛人群,特别是年轻一代。免费并不总是最佳选择。免费观影可能导致资源错配——真正感兴趣的观众挤不进去,而随便凑热闹的人占据了座位。同时,免费常被等同于"不值钱",反而可能降低公众对历史题材的重视程度。况且,精良制作的历史题材影片本身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南京照相馆》这样的作品不仅讲述中国故事,还以国际化的电影语言呈现,提升了中国电影在全球的影响力。当中国历史通过高质量商业电影走向世界,这种文化输出本身就是一种爱国实践。

在传播效果上,一部引发全民讨论的商业电影,往往比十场免费放映、百篇学术论文更能唤起公众对历史的关注。公众对历史的关注才是真正重要的,而这正是爱国与商业能够相互促进的核心所在。爱国与商业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共生共赢的关系。高质量的历史题材电影通过市场机制获得资金支持,进而能够以更专业的制作、更深刻的表达来传递历史记忆、凝聚国家认同。要知道,绝大多数观众并不是历史学者,他们需要专业团队将历史转化为易于理解、情感共鸣的影像作品。而这种转化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创作者通过票房回收成本、获取收益,才能持续创作更多优质作品。真正成熟的爱国观念应当包容多元表达方式。它既尊重创作者的劳动价值,也理解商业化传播对历史记忆的积极作用。把爱国与赚钱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化、情绪化的判断,无助于历史记忆的长久传承。当我们走进电影院,为《南京照相馆》买一张票,既是对创作者的支持,也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参与。这种参与式爱国,比空洞的道德审判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