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点新高,背后是4400只股票的眼泪!

发布时间:2025-08-14 22:07  浏览量:3

洞主江湖说: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但值得你去探索和反思。

亲爱的​藏金洞友们:

洞友们,我见过牛市,也见过熊市,但像今天这般光怪陆离、冰火两重天的,实属罕见。

2025年8月14日的A股,上演了一场极致的悲喜剧。

一边是上证指数昂首挺胸,时隔近四年再次触摸3700点的高地,成交额突破2.3万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仿佛一场泼天的富贵从天而降。

另一边,却是超过4400只股票的无声哭泣,绿油油的K线宛如一片农田,微盘股指数更是遭遇重挫,血流成河。

这不是牛市,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踩踏”。

#A股 #结构性行情 #量化交易 #融资生态 #踩踏

谁在导演这场踩踏?

要看清这场屠杀,必须从三个层面入手:交易的刀、宏观的墙、政策的光。

第一,是交易层的“无情刃”。

这把刀,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量化交易的冷血算法。

当两万亿的融资余额像一头巨兽盘踞市场,量化模型基于动量效应,只会疯狂扑向流动性最好的大盘股。

它们的程序里没有同情,只有追涨杀跌。

二是情绪驱动的抱团踩踏。

当华鑫证券的情绪温度计飙到“过热”区间,当44亿资金从ETF中净流出,这说明连主动资金都在恐慌性地逃离中小盘,去追逐所谓的“确定性溢价”。

保险、AI,成了唯一的避难所。

第二,是宏观面的“隔断墙”。

这堵墙,把央行放出的水,死死地挡在了中小企业的门外。

7月份的数据,是这堵墙最真实的写照:社融同比多增3800亿,信贷却罕见地负增长500亿!

这惊人的矛盾说明什么?说明水是靠政府发债放出来的,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已经升至65.3%,而企业和居民的需求依然疲软,居民中长期贷款甚至同比转负。

天风证券的数据说,M1增速升到了5.6%,货币的确被“活化”了。但这些活钱,没有流向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而是转身扎进了权益市场,变成了助推大盘股的燃料。

水很大,但它绕过了你的田。

第三,是政策面的“聚光灯”。

这束光,只照亮了少数天选之子。

“新质生产力”的口号一出,消费贷贴息、产业基金,所有资源都涌向了AI、机器人、新能源这些黄金赛道。

与此同时,“反内卷”的行业政策,又加速了低效企业的出清,推高了龙头集中度。

《经济日报》说,外资增持境内资产创年度新高。他们买的是什么?公募基金又在加仓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这三股力量叠加,形成了一场完美的风暴,将中小市值公司推向了深渊。

历史的幽灵

看清了当下的惨烈,我们再回头看,会发现历史的幽灵,一直在我们身后。

这一幕,像极了2013-2015年。

那同样是一个流动性驱动、基本面疲弱的时代,同样是大金融搭台、TMT唱戏。

但相似的剧本,演员却已不同。

当年的牌桌上,是日均流入近300亿的公募和场外配资,是草莽英雄的狂欢。今天的牌桌上,是更为稳健的险资和理-财资金,是正规军的阵地战。

当年的政策是“大水漫灌”,今天的政策是“精准滴灌”和“优质供给”。

当年的全球风平浪静,今天的我们却要面对逆全球化和产业链出海的惊涛骇浪。

历史给了我们相似的考题,但抄旧答案,必死无疑。

结构性断层

无论历史如何演变,一个残酷的现实正在发生,甚至比当年更加严峻。

那就是,对中小市值公司融资生态的结构性断层。

当信贷资源被政府和大型国企吸走,当中小企业赖以为生的间接融资渠道被压缩,当IPO和再融资的门槛越来越高,它们的生命线正在被一点点勒紧。

资金抱团,导致中小盘流动性枯竭,质押融资困难。

这会形成一个致命的恶性循环。

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在2016-2018年的供给侧改革中,小盘股的估值中枢因此整体下移了20%!

今天的故事,恐怕会更加残酷。

洞友们,把所有线索拼在一起,真相就清晰了。

今天的行情,不是价值投资的胜利,而是存量资金在弱经济环境下,风险规避的极致体现。它有着2013年的影子,却面临着更复杂的内外格局和更严峻的生态危机。

如果政策不校准,A股会从“结构性牛市”滑向“结构性断层”,资本只剩几棵参天大树,却没有养活一片森林的土壤。

未来的路怎么走?

破局的关键,在于政策能否真正为中小企业输血,比如将财政贴息扩大至小微经营贷,比如通过科创板改革激活多层次市场。

对洞友们来说,应对之策不是去赌历史重演,而是要看清结构的变化。

杠铃式配置,一手抓景气赛道(AI、创新药),一手抓低估值的红利板块,或许是在这分化的江湖中,最稳妥的生存之道。

毕竟,在这场游戏中,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