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冯俊玲:石上听马

发布时间:2025-08-14 23:18  浏览量:3

文企融合 美美与共

石上听马

我与那些拴马桩,是一场美的邂逅。当我在西安美术学院求学的日子里,一次次独自漫步于蔚为大观的拴马桩丛林,当我指尖抚过被岁月磨蚀的雕纹,恍惚间似触到了历史的脉搏。那些沉睡的记忆如尘封的方志被悄然翻开,首篇便是我幼年在渭北农村村饲养站的初遇——年幼的我目光被桩首螭龙、瑞兽的纹样牢牢攫住,繁复的凿痕里仿佛藏着农耕文明的密码。缠着外公追问时,他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说这是老辈人"立柱镇宅"的讲究,马桩上的"胡人牵狮"是丝路遗风,"猴子顶灯"藏着"辈辈封侯"的祈愿,寻常物件里,原是半部民间信仰史。

我所知道的拴马桩从来不是简单的"拴马"工具。在陕西关中村落的格局里,它是宅门的"仪门",是身份的标尺——富商的桩上刻貔貅聚宝,武将的桩首雕麒麟踏云,寻常人家也总要刻只石猴、瑞鸟,把对平安的执念凿进石头里。这些被称为"庄户人家的华表"的石刻,以其朴拙的造型、吉祥的寓意,成为明清民间石雕艺术的活化石:线条里有秦汉的雄浑遗韵,纹样中见唐宋的世俗风情,一刀一凿都是匠人对生活的注解。

而今,这些从乡野迁入学府的拴马桩,早已超越了实用与装饰的范畴。它们是西美校园里的"露天博物馆",桩首的胡人、石狮、瑞兽,默默诉说着北方民族融合的往事;斑驳的柱体上,风雨侵蚀的痕迹与匠人的凿痕重叠,成为研究民间工艺的珍贵样本。对于艺术生而言,它们更是鲜活的教材:摄影镜头下,光影在雕纹间游走,定格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画板之上,有人临摹其纹样的韵律,有人解构其造型的张力,让民间美术的基因融入创作;雕塑台前,匠人的凿痕启发着新的表达,古老的吉祥寓意被赋予当代语境下的诠释。

课余时围坐桩旁,谈的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与拴马桩的写意之异,论的是八大山人的孤绝与民间石雕的乐天相通。这些沉默的石刻,成了连接古今艺术的纽带——它们见过茶马古道的驼铃,听过黄土高原的信天游,如今又见证着年轻学子对传统的再创造。它们以不变的姿态伫立,像历史伸出的手掌,托举着文化的传承:从乡野到学府,从拴马的实用到艺术的载体,变的是功能,不变的是刻在石头里的文化基因。

岁月流转,一届届学子如蒲公英散去,唯拴马桩依旧。它是钉在时光里的坐标,让远行的人记得来路——那些雕纹里的吉祥、凿痕里的匠心,早已化作文化的血脉,在创作中流淌,在记忆里回响。

图片拍摄于西美校园

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简介

冯俊玲,渭南市下邽人。本科学历,渭南高新区作协会员;省花鸟研究会会员;西安市美协会员,现供职于陕西大观艺术研究院。作品多次获奖:《父亲》获国家能源集团书画展一等奖,《坚守》《吟松》获二等奖;《春风有约》入围第32届中国(长安)兰花博览会国画大赛;《铸基者》获神木市2025年书画展“优秀国画作品”奖。《渭水之光》签约作家。

渭水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