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蒋介石欲处决韩复榘,冯玉祥坚决支持:我要有权早把他毙了
发布时间:2025-08-08 15:27 浏览量:3
“国家必须有法纪,我如有权力,在济南的时候,就把韩复榘枪毙了!”这句话拍在桌上,空气都仿佛凝固。他并没料到,自己的命运会在一次会议邀约里彻底逆转,像翻书,前页还热闹非凡,后页却只有窗外清冷的风声。1938年冬,开封的夜灯还没亮起来,山东浮沉的将官韩复榘,脚步有些虚浮地走进了风暴的漩涡。他前一刻在巨野还能调度人马,后一刻竟如履薄冰,背后全是目光。
下属都劝了一遍又一遍,别去开封。太危险,委员长召见没人能保你命。韩复榘却一句“我又没有投降日本,怕什么?”便吭哧着上了火车。外界当时人心浮动,谁都不知道蒋介石的杀机已蓄满。其实,韩复榘心里也许有些忐忑,只是嘴硬罢了。手下卫队营被留在火车,刘峙一句“部队太多”就让他孤鸿自来。孔祥榕私邸的房间静得透骨,宾主的寒暄,像是在算账,谁也没本事插手结果。
会议还没开场,军官们三三两两闲聊,也有人戒备地望向深处。韩复榘握了第一排每一个人的手,李宗仁、宋哲元不过坐在身侧,他其实已成众目睽睽下的孤岛。蒋介石带着皮笑走进来,气氛一下收紧。点名、查本子、数操典——这些折腾半天,有的人连听都听不懂。委员长拎着《党员守则》和《步兵操典》高声质问,全场鸦雀无声,只八人举起本子。又让人记了名,仿佛账都记清了,谁也跑不脱。
蒋介石看军队这点出息,狠话憋不住破口而出,说长此以往,亡国灭种。下边厅里将领们一个个跟霜打的茄子,谁敢吱声?讲了仨小时,气氛浓重得出油。其实说是训话,不如说是一场秋后算账的大清场。等讲到山东失守,蒋介石却装作轻描淡写。真是巧,他的严厉和宽容都只看时机。
晚饭后,钱大钧把韩复榘叫住,说委员长还有话要谈。韩复榘这时候脸色没多少波动,内心谁会不紧张?进休息室,蒋介石突然发难——山东丢了,得负责任。韩复榘却硬怼回去,“南京失守是谁的责任?”气氛说不上剑拔弩张,更像是阴雨压顶。还不到半小时,刘峙就趁机把人往外引,关进了车厢。特务贴身,亮出逮捕令,韩复榘所有抵赖的话全憋回肚子里。
韩复榘南押武昌,风头紧要时消息已传遍全城。有为他说话的,有看好戏的,但委员长一句话压全场,谁也不敢多嘴。有点像戏剧,冤家路窄,戏演到这里,似乎结局已经注定,不管幕后拉锯有多少。蒋介石这次是真动了杀意,办事雷厉风行,不容任何人碍事。
人说韩复榘能上位,全仗冯玉祥提拔。他早年家境清寒,靠父教书度日,少年辍学混迹县城,一头扎进赌场欠债。惨淡年关,他被逼无路去了关东,途中得病,靠拾荒维生。后来误打误撞投奔冯玉祥部队,因会写字成了司书,又转作班长,升迁极快,一步步挂上营长、团长。到1921年,已经是国民革命军里不可或缺的人选。
冯玉祥看韩复榘有能力,一路提拔,还把整个河南让他打理。可这俩人的关系说复杂不复杂,说简单其实也不简单。冯玉祥脾气大,动辄呵斥部下。一次兵粮短缺,韩复榘当众顶撞,被打了耳光。怨气横生的韩复榘,当场没说什么,事后转投投蒋。这种事情怎么说?人情冷暖,一手养大的将领,反戈一击,说好听是自保,说难听点就是忘恩负义。
韩复榘换身皮,再投蒋介石,原本以为有大好前途,实际只是成了蒋的棋子。蒋介石对他利用有度,从未全信。当初山东局势本就裂痕重重,抗日声浪一浪高过一浪,韩复榘和蒋介石的关系也开始发酵。九一八之后,他一边扩充军队,一边防着南京,外松内紧。冯玉祥只是表面上被请来山东,真心实意的只有利用。日本人见状乐开了花,拉拢韩复榘欲再树“伪华北政府”,韩复榘敷衍过去,也摸准了南京的底线。
时局诡谲,韩复榘左右逢源。对日本人说不打仗,其实也就是想捞点好处,多留后路。南京政府对韩复榘时时警惕,但碍于冯玉祥在,也只能装作没看见。韩复榘心里其实明白,一旦冯玉祥离开山东,自己也就半只脚踩进了棺材。每走一步都在刀尖上跳舞,谁都说不准哪一步会失足。
随着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兑现诺言,韩复榘稳坐山东主席。可环顾四周,四面皆敌,日军步步紧逼,南京政府一有风吹草动,他哪里还敢掉以轻心?说他两面三刀,其实也有点无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话又说回来,落到这步田地,其实全赖自己的选择。
全民族抗战风起云涌,冯玉祥被任第六战区司令,韩复榘表面归其指挥,实则各打各的算盘。有资料披露,韩部与日本有秘密协议,彼此不犯(见《党史纵横》2008年02期第56页)。南京大怒,不再容忍。韩复榘数次后撤,弃城而走,黄河以北拱手让敌,蒋氏身边宠臣、基层将士骂声一片,只等委员长开杀戒。
谁还记得韩复榘撤退那会儿的狼狈?济南失守,泰安亦弃,林林总总的辩解挡不住历史的风雨。李宗仁劝他说,南京弃守也好,黄河防务系全国安危,岂能轻弃?可韩复榘回电一步三退,连个遮羞布都没了。其实有人说韩复榘畏战不是全无道理,毕竟兵力薄弱,他早打不了硬仗,拖下去就是死路。但谁又能相信他的承诺呢?
抓捕、押解、会审,韩复榘明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却还抱有侥幸。蒋介石表面上是依法处置韩复榘,内里其实是借机敲山震虎。韩复榘的下场成为警示,谁敢轻动,结局自有安排。冯玉祥此时转向支持处决,说违抗命令,军法从事。这非常现实,谁站错了队,天塌下来没人帮你顶着。
说起来冯玉祥、韩复榘俩人的恩怨,既是权谋的结果,也是性格的必然。韩复榘自小苦难,嗜赌成性,有野心也有点小气。冯玉祥则理想高远,不容许手下搅局。这对师徒最终恩断义绝,也算难兄难弟各奔前程。冯玉祥支持韩复榘被杀,后世有人为其叫屈。可韩复榘临死前,家属不能相送,棺木冷清,世态炎凉早已写在身后。
遗体抬出来时,身上七处枪伤,全部胸口,分明是“打我的胸”的一语成谶。冯玉祥不让韩家铺张,年关味道都淡了不少。亲朋好友大多避嫌,只有孙连仲送了花圈。往日威风扫地,只剩无声。
韩复榘的悲剧不是一朝一夕,冯玉祥的支持则带着割舍的无奈。说这两人都没有错,好像哪儿都能说通;可要真追究起来,冯玉祥何尝不是悲剧的制造者之一?师者知人而用人,其实更难防人心深不可测。韩复榘只是那摊浑水里溺水的一个,无论怎么挣扎,最后都成了祭旗的枯骨。
蒋介石杀人以儆效尤,自信满满地以为这样能放稳江山。可大局早已变化,蒋的军纪和冯的家国情怀,在铁血现实面前不过是台词。或许这样讲也不合适,其实有的人根本无所谓家国和民族,只在意眼前这局棋。有人说韩复榘死有余辜,也有人说他只不过挡错了道儿。可世风如此,到头来谁都不是赢家。
这一切只用小白话讲,便是世道变换、人心易冷。韩复榘活成了悲剧,也许是他自作自受,但这锅可不是他一个人背的了。谁能说这故事里哪个人真正毫无责任?说到底,局中人、看客都不过是时局裹挟下的棋子,任性与惶恐并存,也全是平常。
剩下的,人各有说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