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到底有多神奇?在头条创作怎么使用?我有前车之鉴,您想听不?

发布时间:2025-08-15 04:48  浏览量:2

有人说,人工智能(英文缩写AI)有可能导致是我们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后一场革命。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完成了三次工业革命。基本情况如下:

一、蒸汽机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显著特征是机器化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方式。如纺织机的出现就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双手。

二、内燃机的出现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显著特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成功研制出发电机,为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发电机与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又带来了交通与通信的革新。美国发明家贝尔于19世纪70年代发明的电话,使得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而马可尼在19世纪90年代成功实验的无线电报则标志着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蒸汽机动力火车

三、计算机的出现促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率先取得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该技术又促进了核能技术的突破,带来了科技领域的深刻变革。这一时期,苏联在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美国紧随其后,推动了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AI)正在如火如荼地逼着人类进行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不是最后一场革命?我们还不敢贸然下结论。人工智能有多厉害?想必大家已经初步感受到了。

我家有个扫地机器人,它到我家后先是测量一下房间构造,然后就记在它的电脑里了,除了不能自己换水,其他的都挺好,特别是能钻到床底下,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

内燃机动力火车

至于能帮人背东西上山,能帮解放军战士打仗的机器狗、机器狼,大家都已经从电视上、电脑上看到了,关键是“六代机”里的决策系统,那个厉害,指挥战机打不打?怎么打?打成什么程度?全是人工智能指挥。

不知从何时起,今日头条也引进了AI创作,但头条是有社区规范的,在这里AI只能是辅助创作工具,如果你完全依赖它,必将翻车,就像自动驾驶一样,遇到突发情况如果程序里没有设定如何处置,那就抓瞎了。

用AI创作的好处多多,它的记忆中有海量的资料,古往今来,天南海北,天上地下就没有它不知道的,所以一定要学会使用。但AI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写出来的东西机械化、程式化、逻辑化的痕迹太过明显,常常让人一眼便看出端倪。

计算机

我曾经用文言文写一篇《某某列传》,让AI翻译后直接使用了,结果被机器判定为原创度不够,扣除5分信用分,你说文言文是我原创的,机器才不管你。你说我冤不冤?我看不冤,这不就是教学费吗?

今天中午,我写了一篇回忆9年前穿三节头皮鞋登华山的往事。其中在描写华山五峰时请AI帮了忙,毕竟这五个峰叫什么名字,有多高,有什么特点,早就忘记了,结果被读者“小马哥”发现了。他在评论中说:AI而已!

我心想,你这个同志真是火眼金睛哩,但看破不说破,朋友有得做。我进他主页一看,百十个粉丝,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文章。于是我就给回了一首小诗:火眼金睛惯识文,一秒便能定乾坤。天下第一尖脑壳,专往牛角里面钻。

我突发奇想,让AI扩写这首诗,看看能写成什么样?结果我就下了指令:请对以下内容进行扩写,不出所料,几秒钟文章就诞生了,全文如下:

我的AI指令与执行情况

在知识的浩渺海洋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仿佛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这双眼睛可不简单,它惯于识别各类文字。无论是那古奥难懂、蕴含着千年智慧结晶的文言文,字里行间满是古人的精妙哲思与文化底蕴,每一个字词都犹如深埋于历史尘埃中的珍宝;还是现代社会中那些风格各异、信息繁杂的白话文,从严谨专业的学术论文到活泼灵动的网络文学,都逃不过这双眼睛的审视。

AI帮扩写的第二三句诗,如果不弄成照片,当心判定原创度不足

最后一段:他们专往牛角里面钻,这个“钻牛角尖”在他们身上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面对旁人眼中那些早已被定论或者看似毫无价值的问题时,他们却能从中发现新的线索和可能性。比如在学术研究领域,当大家都遵循着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时,他们却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深入挖掘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反复论证一个微小的观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漏洞。这种“钻牛角尖”的行为,虽然在一些人看来有些偏执和不可理喻,但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知识的边界不断拓展,让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和全面。他们就像一群执着的探险家,在知识的迷宫中不断探索,哪怕前方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也绝不轻易放弃。

回复小马哥的讽刺诗

大家看看,我本来是要讽刺这个小马哥的,结果AI写出来的东西反而表扬了他。所以本文最后的结论是:在头条上创作,可以使用AI辅助具,但不能滥用,不能造假,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AI创作完成后,一定要做到“四改”,即:改思想,改语气,改词汇,改程式。总之越接地气越好,土得掉渣才有味道!#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部分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