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挑剔的“邻居”:东方白鹳的黄河口“选房记”

发布时间:2025-08-15 07:03  浏览量:3

2025年8月15日

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前夕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

芦苇荡里

几对东方白鹳夫妇正进行着

本年度最重要的“房产考察”

🌳🌳🌳

这种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的大型涉禽

对栖息地的选择有着严苛的标准

堪称鸟类界的“豪宅鉴赏师”

今天

就一起来听听它们“选房”背后的故事

PART 1:“我”的选址记

这里河海交汇,鸟类云集

蜿蜒的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

在山东东营汇入渤海

经过千年的流淌与沉淀

滋养了许多野生动植物

形成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成就了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与黄河三角洲湿地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东方白鹳

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挑剔

它们喜欢在人迹罕至、视野开阔

和邻近水源的湿地生存

搭建巢穴也偏爱选择高大的树木

周边更不能有过多的人为干扰

东营虽为退海之地,缺少高大树木

东方白鹳却爱上了这里

东方白鹳在灌木丛繁殖 周英锋 摄

东方白鹳还很“恋家”

当它们周游完世界

还有返回旧巢的习惯

利用树枝、禾本科植物进行修缮加固后

再继续使用

PART 2:“我”的家,一个优美的地方

东方白鹳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

更是湿地生态平衡的守护者

为了让它们在保护区更好地繁衍生息

东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囊括整个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保护用地

为它们圈出了一片宁静的家园

同时,东营还出台了

《关于全面建立森林湿地长制

的实施意见》

在市、县、乡、村设立四级森林湿地长

统筹保护全域水、林、田、湖

草、湿地等生态资源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滩涂上生长的碱蓬草如同红色的地毯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除了采用“放流仔鱼”来丰富“食堂”

保护区还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开展生态补水、水系连通等

维护黄河三角洲

“河—陆—滩—海”生态系统

做到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

这里已经实施了

17个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完成互花米草治理13.1万亩

新增淡水沼泽湿地7.4万亩

湿地修复效果良好

既有优美的环境又有美味食物

东营的贴心

让东方白鹳收起了远航的翅膀

在这里安心“定居”

PART 3:“我”和人和谐共处的故事

其实,安家的过程

也有“甜蜜的烦恼”

喜欢在输电铁塔上筑巢的东方白鹳

也曾给人类带来了“小麻烦”

由于它们的酸性排泄物有导电性

所以很容易造成线路设备腐蚀

短路跳闸等故障

严重影响电网运行

也威胁它们自身的生命安全

为了化解这场“物业纠纷”

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创新设计了

一种名为“小红伞”的复合绝缘防鸟罩

随着东方白鹳数量持续增长

电力工程师们特意推出

“上占位、中阻挡、下包覆”的“别墅”

在上方东方白鹳筑巢的地方装设占位器

同时用“同塔移巢安置法”

在安全位置为它们搭建

八边形“观景大平层”

在中间安装1.2万余套新型防鸟罩

隔绝鸟粪等异物

打造“安全结界”

在下方对790基铁塔的线路、金具等

实行绝缘包覆

披上定制“防护铠甲”

通过人类的不懈努力

近年鸟害跳闸事故降低近70%

人与鸟,在电网之上

实现了“历史性和解”

PART 4:“我”和“我”的邻居们

2025年

东方白鹳繁殖233巢、536只

创历年新高

黄河三角洲已成为

世界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

并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

“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称号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在飞翔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此外

在保护区内共拥有

种子植物685种

野生动物1633种

其中

现有鸟类374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

如丹顶鹤、大鸨、金雕、白尾海雕等

还有灰鹤、大天鹅、鸳鸯等66种

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东营黄河入海口,翩翩起舞的丹顶鹤

好邻居丹顶鹤越冬数量达到296只

黄河三角洲也成为丹顶鹤重要繁殖地

和野外繁殖最南界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

也于去年首次在保护区繁殖

近年来

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累计繁殖4260只

黑嘴鸥繁殖数量稳定在1万余只

芦荻飘雪

候鸟飞临

从建立自然保护区

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再到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多了“世界自然遗产”新身份的

黄河三角洲不断提档升级

守护野生动植物肆意生长

这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不断完善的生动写照

文案:许光宇 姜凯宁 韩雨婷

设计:吕文佳

策划:吕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