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成为钓鱼高手:我信你个鬼,鱼儿记忆只有7秒?

发布时间:2025-08-15 07:04  浏览量:2

8月*日,房县,多云转晴,25~35℃ 早晨气温不高,像昨天一样是阴天,又是爆护的一天啊。但我不想重复昨天的故事,所以今天就换到更上游一点的地方。那里边上是水泥走廊,环境更舒适。昨天看到有两个老人在那边钓,应该是比较出鱼的吧。找到一个边上水草较多的光亮区。地上有钓友用完的蓝鲫包装袋,看来这是一个老钓点了。早晨走得急,居然忘了带昨晚准备的酒糟窝料。既然鱼多,今天就不打窝了。0.6的15厘米尼龙子线,3号丸世,饵料还是鲮鱼饵添加拉丝粉。既然没有窝料,那就抽频率,看看抽到第几竿能中鱼。果然鱼多,抽到第5竿,就中了一条小麦穗,不过挂钩不牢,空中坠落。后面就慢一点抽,一分钟一竿吧。到第10竿,一个漂亮的连续上顶,中一尾麻将小鲫鱼。后面形势就更好了,每竿下去都有口。稍微大一点的动作,超过一目的,基本上都能够上鱼,以小鲫鱼为主,还有鳑皮、麦穗、船钉等。

此处基本属于静水,所以一条马口都没碰到。鱼儿吃口很轻,浮漂经常是轻轻晃动,上下抖动,变化半目都不到。开始时我还在等大一点的漂相,但我发现更大幅度的漂相还没来,浮漂就静止不动了,提起来一看,钩上很干净。这说明鱼把钩上的饵料吃干净了。所以后面我干脆等浮漂动个10秒钟左右直接起竿,结果连续中了几条鲫鱼。果然是老钓点啊,鱼儿都这么“滑”了。换一个说法,就是这里的鱼儿很聪明,这是它们在长期与钓鱼钓人周旋的过程中进化出来的能力。所谓适者生存,不滑的鱼都已经进了人类的肚子。而网上居然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一鱼类的记忆只有7秒。这些人肯定不是钓鱼人。钓鱼人把鱼儿分为生口鱼和滑口鱼。滑口鱼就是因为被钓起来过,所以吃食非常谨慎,反复试探,漂相轻微,很难再被钓起。野外的鱼儿,对于被钓起的痛苦经历,可能铭记终身。不然你看现在河边比鱼儿还多的钓友,一条鱼的寿命可能不超过一个小时。这一次被你脱钩了,下次还能脱钩吗?即使有下次,还能够有下下次吗?

另外一个能够证明鱼儿智商的现象是,许多鱼儿是具有观察和学习能力的。

比如小白条,它们的身形轻便,泳速极快。许多做水下窝料测试的视频显示,大多数情况下,最先到场的就是白条。钓鱼人开始作钓,最先上钩的往往也是白条。但是中个三五条之后,后面白条就不怎么吃饵了。被钓起的白条已经进了鱼护,那水里的鱼儿是怎么知道钩饵背后的危险的呢?唯一的解释是鱼儿看到自己的小伙伴被钓走了,它在观察到之后有了自己的认识,意识到其中可能的风险,所以顶住了饵料的诱惑。如果说这是条件反射的话,那么这个条件反射背后也蕴含着动物生存的智慧,也是聪明的表现。小白条如此,马口如此,其他的很多鱼就是如此。其他很多动物也是如此,比如人类。心理学家解释为什么在碰到猛兽之后,人会吓呆—一定在原地不动?因为原始人类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应激反应,那些没有形成这种反应的个体被猛兽吃掉了,留下来的都是保留了这种应激反应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讲,鱼儿和钓鱼人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进化发展的。不能适应钓人技术变化的鱼被吃掉了,河里剩下的是越来越聪明的鱼。不能观察思考和研究鱼儿生活习性的钓鱼人 总是空军,默默退出钓鱼大军,留下的则是一些钓鱼高手。就像狼和羊一样,他们共同进化,保持自己的健美的身形和足以生存的智商。

小结:老钓点的鱼儿比较滑,要想钓起它们必须要多多观察,随机应变。大钩不行就用小钩,粗线不行用细线,短子线不行用长子线,粘饵不行就用拉饵,素饵不行就用荤饵,钓底不行就钓浮……不停的摸索试探,直到能够钓起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