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筑基,绿色安居激增幸福

发布时间:2025-08-15 07:31  浏览量:3

5年多来,已建成2800多条(个)美丽幸福河湖,其中省级幸福河湖48条(个),数量全省最多、比例最高。

古运河畔,早前的高墙围挡、杂树荒草已不见踪影,人们可沿着8.5公里慢行系统尽览“一河两廊十三景”。值得点赞的是,这里通过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畅流活水,使水更清;加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建设、构连,滨水空间绿地率大幅提升,成为城市发展新名片。

以“造福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河湖长制为牵引,我市美丽幸福河湖系统治理深入开展5年多来,已建成2800多条(个)美丽幸福河湖,有力激活了人水城共融新密码。

我市河网密布,早前不少河道岸貌老旧、杂乱,“近水却不见水”现象诸多。

202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为百姓打造“推窗见绿、开门亲水、移步进园”滨水新空间。

京杭大运河、梁溪河作为治水“一号”工程连续5年深入推进,不仅打造滨水空间、贯通慢行系统、增设休闲驿站,还对运河无锡段68处运河遗产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百宅百院”修旧如旧,对梁溪河立足生态建设打造“十里画廊”,巧妙利用景廊、景石、景墙、地雕等展现母亲河文化。

如今,“两河”河道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河道沿岸含绿量显著提升。至今年7月,全市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累计投资超100亿元,一条条穿梭于城乡的河道已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线。其中省级幸福河湖48条(个),建成数量全省最多、比例最高。

6月,太湖宜兴水域迎来由5艘功能船组成的生态清淤智能一体化平台“太湖之光”。

“平台淤泥固化全程在水面完成,告别了占用陆地面积的传统清淤模式,而且日处理量惊人,达8000立方米,比去年在梅梁湖投用的‘太湖之星’增加60%,相当于每天清理3个标准游泳池。”市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介绍,清出来的淤泥被用于亲水湿地公园地形重塑、道板砖和水泥骨料等,实现了生态价值提升。

除了太湖、长江等大面积水域,百姓身边的小河小浜也得到有效治理。

古运河支浜——江尖横浜一度河水黑臭,经过水工程、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四位一体”治理,3年后蝶变为河水清澈、岸坡景观宜人的“后花园”。

“重要骨干河道和湖、荡、库,以及人群密集居住区域的河道是近年来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的重点,各级各部门跳出‘单点治水’框框,开展控源截污、水系连通、河道轮浚等系统化、流域化治理,有效提高了治水效能。”市河长办负责人说,全市已连续3轮对1300余条重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重点整治河道水质优Ⅲ比例较“十三五”初提升78.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全省居首。

改造前改造后

水质、水环境质量提升,激活了城市发展引擎。

运河畔,荣氏家族遗留的面粉厂旧址变成“运河汇”文化综合体,人们可在这里休闲就餐,体验VR技术重现的民国米市盛景;南尖公园“船舞台”历经5个月升级改造成机械折叠水幕装置,7万平方米的“无锡小呼伦贝尔”草坪让人眼前一亮。

令人惊喜的是,功能再造后的运河文旅产业活力四射:113处古建筑、老宅院涌现文化展览、创意办公等多元业态,迎来社会资本投入超20亿元;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16000多个灯组勾勒的“运河鱼灯”盛景点亮春晚主舞台,带动我市春节假期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