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大闸蟹产业季节壁垒 江苏“六月黄”变身市场“顶流”

发布时间:2025-08-15 06:56  浏览量:2

原题:打破大闸蟹产业季节壁垒,“小螃蟹”变身顶流 ——

江苏“六月黄”何以“满塘红”

大闸蟹的传统尝鲜季本在金秋,如今盛夏时节,一种名为“六月黄”的小螃蟹已悄然霸占餐桌,这只昔日名不见经传、被称作“野螃蟹”“软脚蟹”的小家伙,一下子跃变为市场“顶流”。

在江苏养殖户的创新探索下,“六月黄”不仅让消费者提前三个月尝到鲜美滋味,更打破了大闸蟹产业的季节壁垒,如今,它不仅销量“满塘红”,更为整个市场注入了强劲活力。

养殖模式革新:降风险拓收益的“破局点”

“一亩塘放3000多只扣蟹,公蟹作‘六月黄’卖掉,亩产250斤,均价23元一斤,光这一项就覆盖了每亩养殖成本!”8月10日,长荡湖螃蟹基地里,江苏长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秦亮算起收益账,笑意藏不住。去年试养即回本,今年他索性将200亩蟹塘的三分之一改养,还摸索出“一塘两用”新路子:起捕公蟹后清塘,放回母蟹再混养太湖二号河虾,“后面的大闸蟹和河虾都是净赚,这小螃蟹火得超出预期!”

秦亮的成功并非个例。在江苏,“六月黄”养殖已成为养殖户抵御风险的“利器”。

高温曾是大闸蟹养殖的“灭顶之灾”,江苏河蟹养殖面积350万亩左右,年产量40万吨左右。“近年极端高温天气增多,大闸蟹四壳蜕壳期死亡率比往年高不少,单靠养大闸蟹赚钱越来越难。”兴化东涛扣蟹养殖专业合作社杨卫东坦言。

“江苏是河蟹养殖大省,总量、精品蟹均居全国首位。但气候对养殖影响大。极端高温会拉低单产,而‘提前上市’能让养殖户在高温前回笼资金。”省渔业协会会长张朝晖解释。常熟市沙家浜镇金唐市水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龙有套“密度秘诀”:“扣蟹投放量从1500只增至两三千只,7月上市时正好缓解水草压力,池塘环境一下轻松了。”他补充,传统大闸蟹9月底至12月初集中上市,易陷入“价低难销”困境,“六月黄”提前三个月登场,直接拉长了销售战线。

洪泽湖的养殖户则走出“错峰增值”路。“别人的螃蟹卖完了,我们的还能囤到春节!”洪泽湖渔业协会会长张玉斌介绍,当地采用亩均3000—4000只扣蟹的高密度放养,先卖一批“六月黄”,剩余成蟹养至春节,“小规格的‘二母三公’,春节前后价格比旺季大蟹还高,20万亩蟹塘里有十几万亩都用这种模式,产量高、收益更稳。”

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风险平摊”:以往成蟹销售期仅一两个月,遇极端天气或市场波动便颗粒无收;如今“六月黄”与成蟹错峰上市,销售期从6月延至次年春节,天气、市场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被大大稀释,成为养殖户追捧的“安全牌”。

市场版图扩张:从长三角风靡到全球餐桌

“6月26日首单100公斤‘六月黄’出口日本,今天发往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的400多公斤刚打包完!”江苏太湖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政霖指着泡沫箱里捆扎整齐的“六月黄”介绍,出口要“只只过手把关”,100斤捕捞量里往往仅30只合格,“必须提前三天下单,捕捞后立刻预冷、装箱,隔天就能到海外餐桌。”

作为江苏“六月黄”出口的先行者,该公司2023年启动出口业务便实现量价齐增。2024年出口10.4吨,覆盖马来西亚、日本、阿联酋等市场;2025年产能预计达35吨,海外“粉丝”持续扩容。

国内市场更是热度飙升。“以前‘六月黄’只是地方小众货,近三五年成了长三角‘网红’!”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家葛家春坦言,从事河蟹研究数十年,“六月黄”走红是“养殖户摸着市场需求闯出来的”。如今以上海为中心,苏锡常地区掀起“六月黄”尝鲜潮,沙家浜凭借湿地生态养出的“膏黄饱满、肉质清甜”的河蟹,在长三角积累了过硬口碑。

“养殖难度低、投入少、能挣钱,现在沙家浜不少养殖户专门改养‘六月黄’了。”沙家浜镇副镇长陆伊婷说,小众产品已成长为蟹农增收的“主力渠道”。

产业链协同: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发力”

“以前养殖户没模式、没技术,‘六月黄’养得稀稀拉拉;现在从养殖到销售都有了‘实战手册’!”常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何奇感慨。在他看来,其走红关键在于打通产业链壁垒,实现产销研力精准对接。

2025年常熟沙家浜“水韵苏蟹”“六月黄”交流会上,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销售平台、餐饮企业“零距离对接”,现场拆解生态养殖技术、渠道拓展策略。“好水养好蟹”是共识:在吴中区临湖镇太湖现代渔业产业园,塘底水草丰茂如“原生态家园”,养殖环境、投入品到成品全流程检测,尾水零污染排放,为“六月黄”品质筑牢根基。

从良种选育、生态养殖技术,到投入品把控、病害防控,再到销售渠道拓展,全链条协同让产业走得更稳。葛家春认为:“‘六月黄’拉长销售期、缓解养殖户压力,已成河蟹产业新支柱。”

消费变革:从“季节尝鲜”到“日常餐桌”

“二两公蟹做成香辣蟹,直间一上架就被抢空!”秦亮每天雷打不动开直播,“今天晚上送500斤福利,这个号根本停不下来。”在他看来,“六月黄”的走红,本质是消费市场的变革——消费者对“鲜”的追求不再受季节限制。

价格与供给的适配度是关键。张建龙发现,普通家庭更青睐“小规格、好品质”的螃蟹:“广西市场二两母蟹能卖20元一只,批发价七八十元一斤养殖户就有得赚。”他调整养殖结构,增加中等规格蟹供应,“规格小一点、价格低一点,但品质不打折,家庭消费自然多起来。”南京良庄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龙认为,蟹农要对接终端客户营销,改变生产模式,“六月黄”能提升销售利润,拉长消费周期,蟹农抗风险能力就强了。

消费版图也在扩大。以往大闸蟹消费集中在沪苏浙,如今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市场逐步打开。“以前这些地方不知道怎么吃蟹,现在通过宣传推广,越来越多人爱上这口鲜。”张建龙说,洪泽湖的小规格蟹运到广西、内蒙古等地,因价格亲民成了“抢手货”,还能加工成醉蟹延长保质期。

“六月黄”运输需“预冷保鲜”:选健壮蟹在10℃环境降温后搭配冰瓶运输,即便如此,存活期也仅两三天,“必须快销,这也是近3年才形成稳定销售渠道的原因。”如今高淳河蟹批发市场有了固定摊位,从6月中下旬螃蟹蜕三壳后,到国庆节前都能买到“六月黄”,相当于为产业增加了三个半月的黄金销售期。

从“野螃蟹”到消费顶流,“六月黄”的蜕变是江苏河蟹产业创新的缩影。在养殖模式革新、市场版图拓展、产业链协同与消费升级的多重推动下,这只小螃蟹正带着江苏水产人的智慧,在大闸蟹消费新赛道上越跑越远。随着饮食文化推广深入,也有更多消费者爱上“六月黄”。(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