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大模型Vidu上线8个月收入破1.4亿元
发布时间:2025-08-14 23:21 浏览量:2
中经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
8月14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国产视频大模型企业生数科技获悉,该公司视频大模型Vidu在上线的8个月内已实现了年化经常性收入(ARR)突破2000万美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用户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生数科技CEO骆怡航表示,Vidu成为全球AIGC(AI生成内容)赛道B端商业化速度最快的初创企业之一,也打破了早期关于AI视频生成商业化难的质疑。
B端落地场景拓展
生数科技官方数据透露,截至目前,Vidu平台日均生成视频约82万条,累计生成视频已超过3亿条,部分行业客户通过批量生成实现广告转化率提升。
当被问及商业化战略时,生数科技方面向本报记者介绍,Vidu目前采用to B与to C双线运营的策略。在C端消费市场,Vidu用户数在上线3个月内就突破了1000万户,涵盖个人创作者、广告导演、动漫爱好者及教育从业者等不同群体。而在B端市场,生数科技已跟30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主要分布在广告、电商、互联网、动漫、影视、文旅、教育、游戏、广电等行业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视频生成大模型领域最早于2024年年初由OpenAI推出的Sora引爆业界,生数科技于2024年7月推出了中国首个视频大模型Vidu,随后迅速在全球市场扩张。Vidu上线5个月时ARR突破了1000万美元,而仅3个月后ARR达到了2000美元,营收增长明显提速。
生数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际应用中,Vidu在为客户缩短制作周期、降低成本方面价值凸显。例如,Vidu与消费品牌飞鹤制作的广告视频周期缩短了60%,人力成本相较以往也降低了约90%;与央视动漫合作推出的AI动画营销项目的网络曝光量也达到上亿次。除此之外,在海外市场,生数科技也与美国、土耳其等地的企业建立了合作,主要是为本地平台和硬件产品提供定制化的视频生成能力。
从“玩具”向“生产力工具”演进
在近年来大模型发展的浪潮中,视频生成是其重要的一个赛道,国内外头部科技大厂以及初创级明星企业都在加紧布局,如OpenAI、谷歌、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快手以及Runway、Pika、智谱等。在市场竞争日益升温的情况下,视频大模型也日益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如社交网络平台的各类AI效果、AI视频广告、动画影视等。
骆怡航表示,只有真正解决创作者、客户“能用、好用、易用”的问题,才能使视频大模型摆脱“玩具”属性,变成真正的生产力工具。在他看来,Vidu用户增长主要依赖的正是产品的“好用”和“易用”,而不是大规模的市场投放。最新的Vidu Q1模型能够实现1080P、5秒的视频片段成本最低只需0.9元。这意味着,以往1分钟数十万元的TVC广告,现在使用Vidu可能不到100元就能制作一个短片或者广告,这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与之伴随而来的产业组织形态也在发生变化,类似“一人工作室”等新的组织兴起。对于企业来说,Vidu在帮助降本增效、提升GMV收入方面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同时企业也可以打造新的AI+IP玩法以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客户群。
针对如何跨越从技术到商业化的鸿沟,Vidu相关负责人表示,关键在于嵌入用户工作流中,让用户真正“用起来”。据亚马逊电商相关人士介绍,通过Vidu的批量生成能力,平台实现了每日千条个性化程序广告的产出,广告转化率也提升了70%。
中金公司在最新发布的《AI十年展望(二十五)》研报中指出,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测算,2024年AI视频生成的全球市场规模为6.15亿美元,而据中金公司测算,中期在创作者端和企业端的生产力工具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亿美元,如下探到C端生产力市场则具备更广阔空间,当前处在高成长性赛道的早期阶段。
关于商业模式,中金研报指出,视频生成商业模式以月费订阅制、API调用为主,模型驱动产品进步,具备变现的规模效应。从国内参与企业来看,字节跳动、阿里巴巴、MiniMax等具备多模态大模型的厂商不断从模型架构迭代中获得降本空间,快手可灵、生数科技Vidu等具备视频生成与工程化相结合的厂商则将从模型和工程化获取降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