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五代人同堂一飘戏:三部经典大戏藏着百年传承的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4 16:15 浏览量:2
当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幕布第三次升起,台下观众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78岁的沪剧名家赵春芳颤巍巍接过青年演员递来的折扇,一句"陆雅臣出门泪汪汪"的经典唱段刚起,全场便响起默契的跟唱。这场由上海沪剧院策划的经典传承专场,竟让老中青五代沪剧人站在了同一方舞台上。
一台戏聚齐五代人,这才是真正的"活着的非遗"
5月20日起连续三天,《陆雅臣卖娘子》《借黄糠》《大雷雨》三部沪剧"教科书"在天蟾逸夫舞台轮番上演。后台化妆间里,82岁的"老戏骨"王盘声正给23岁的青年演员张吟君示范眼神技巧,而隔壁镜前,茅善玉正帮中年演员朱俭调整水袖长度——这样的场景,在沪剧界已经多年未见。
"这三部戏就像沪剧人的必修课。"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在后台接受采访时,手里还拿着标注密密麻麻的《借黄糠》剧本,"当年我学戏时,师傅就是拿《借黄糠》里'放水墩'这段教我的换气技巧,现在我又把这些门道教给年轻人。"她指着排练厅墙上的五代演员合影,从1940年代出道的前辈到刚毕业的00后新人,泛黄的老照片与鲜亮的新影像在灯光下交相辉映。
《陆雅臣卖娘子》中最动人的"求娘子"选段,这次由65岁的孙徐春与30岁的王森同台演绎。孙徐春的唱腔带着老派沪剧的醇厚,王森则融入了现代音乐剧的气息,两代人一板一眼的对唱里,竟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有老观众感慨:"听到'正月十五是元宵'这句,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既像回到小时候,又有新鲜感。"
三部经典大戏,藏着沪剧的半部历史
为何偏偏选择这三部戏?沪剧院的老艺术家们心里都清楚,这三部剧目的分量——它们不仅是沪剧史上的里程碑,更藏着剧种发展的密码。
《借黄糠》讲述的是清末民初贫民张忍庵一家在年关将至时的悲喜故事,其中"放水墩"的唱腔堪称沪剧"哭调"的巅峰。这次演出中,80岁的陈瑜老师虽已不登台主演,却坚持每场都在侧幕指导青年演员。"这段戏难就难在'哭中带唱',既要有穷人的绝望,又不能失了戏的美感。"她指着青年演员的表演视频,逐句分析唱腔的轻重缓急。
《大雷雨》则是沪剧抒情风格的代表。剧中"人盼成双月盼圆"的唱段,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遍上海滩。这次由中生代演员洪立勇与青年演员李婷搭档,洪立勇的稳健台风与李婷的清亮嗓音相得益彰。有观众发现,新版在保留经典唱腔的同时,舞台布景加入了多媒体投影,让传统故事多了几分现代感。
最令人期待的当属《陆雅臣卖娘子》。这部戏堪称沪剧的"活化石",从滩簧时期流传至今,历经数十次改编。这次演出特意复原了一些早年的表演细节,比如陆雅臣卖娘子时的"三叩首"身段,都是老艺术家们凭着记忆一点点恢复的。"有些动作在文革时就断了传承,这次能重新搬上台,比拿奖还高兴。"75岁的传承顾问钱思剑说。
从"传帮带"到"年轻表达",沪剧这样留住年轻人
演出散场时,一群穿着汉服的年轻观众围着演员签名,他们中不少人是第一次看沪剧。"原以为沪剧就是爷爷奶奶爱听的戏,没想到这么带感!"00后观众小林举着刚买的《借黄糠》CD,兴奋地说。这种转变,正是上海沪剧院想要的"年轻表达"。
青年演员团成立六年来,一直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他们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一分钟学沪剧"系列,用流行音乐的编曲重新演绎经典唱段,甚至尝试用沪语rap改编《大雷雨》的台词。这次专场演出前,青年演员们还在天蟾逸夫舞台外搞起了"沪剧快闪",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
"不是年轻人不爱传统,是我们没找对打开方式。"茅善玉坦言,刚开始推行"老带新"时并不顺利,老一辈觉得年轻人"太花哨",年轻人又嫌老方法"太死板"。后来他们想出"同台不同戏"的办法:同一段剧情,老演员演传统版,年轻演员演创新版,让观众自己比较。"现在青年演员既会唱传统的'长腔长板',也能驾驭新编的'节奏腔',这才是传承的真谛。"
演出结束后,五代演员集体谢幕的场景成了最催泪的时刻。当82岁的王盘声被搀扶着走上舞台,全场观众自发起立鼓掌,掌声持续了整整五分钟。看着身边的年轻面孔,老人颤巍巍地说:"只要你们肯学,沪剧就不会老。"这句话,或许正是这场演出最大的意义。
走出剧场,夜色中的南京路依然繁华。沪剧的丝竹声似乎还在耳边萦绕,让人想起舞台上那句唱词:"一代传一代,戏文永不衰。"从滩簧小调走到现代舞台,沪剧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像黄浦江的水,既要守住源头的清澈,也要容得下时代的浪潮。当五代人在舞台上完成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终于明白:所谓经典,从来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不同时代长出新枝芽的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