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此物无根本,依附浪自芳
发布时间:2025-08-15 07:56 浏览量:2
菟丝子是旋花科菟丝子属寄生植物。它无叶无根,只靠黄色缠绕细茎上生专用寄生器官(可刺入宿主植物茎叶内部的吸盘)吸取宿主植物的水分和营养 ; 小型白色花朵簇生于叶腋,形似小铃铛,花瓣5裂,有淡香,花期 7-9月;球形蒴果成熟时被宿存花冠包裹,内含2-4粒种子;种子类圆形或卵圆形,长约1-1.5mm,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密布细凹点。
菟丝子的黄茎纤细柔软如麻线,因而又名金线草、黄藤子、菟缕、野狐丝、萝丝子等;它无根无叶,因而又名无娘藤、无根藤;它喜欢寄生在豆类植物身上,因而又名豆寄生;它的众多分支密密麻麻地缠绕于宿主植物身上,远远望去像一张黄色密织的大网,又像重叠堆积起来的小丘,因而又名菟累、菟丘。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云:“菟丝子色黄而细者名赤纲,色浅而大者名菟累。”
我国先民很早就注意到了菟丝子的寄生特性。西汉·刘安《淮南子》即云:“菟丝无根而生,蛇无足而行,鱼无耳而听,禅无口而鸣,皆自然也”。其实严格说来,菟丝子并非生来就没有根。为了支撑幼苗生长,它会在种子萌发初期长出细小的胚根,以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待到幼茎接触到合适的寄主植物长出吸器,与宿主建立起寄生关系,这些细根就会迅速退化消失,菟丝子也就脱离地面,腾空而起,所以成熟的植株确实是没有根的。正如宋·苏颂《本草图经》所云:“夏生苗,初如细丝,遍地,不能自起。附地草梗,则缠绕而生根,渐绝于地,如寄空中”。
作为自然界的生存大师,菟丝子彻底放弃了自养的生存方式,立志成为一个植物界的“吸血鬼”。这使它摆脱了对土壤、独立光合作用等条件的依赖,所以它分布广泛,不受地域条件限制。它“不挑食”,不管是草本、木本,农作物、果木、杂草都可能成为它的寄生对象,更重要的是它的种子量大、寿命长且生长快速,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些地方的农业害草。我们常见的菟丝子多生于路边灌木丛、山坡草地、农田等,在农田里它多寄生于菊科、豆科,蒺藜科等植物,如大豆、花生、枸杞等,是农民朋友们烦不胜烦的入侵野草。
菟丝子虽然对寄生植物极不友好,但其果实却是一味有着悠久药用历史和广泛临床应用的滋补中药。早在2000多年前, 东汉《神农本草经》即将其归为上品,言其“味辛,甘平,无毒,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汁去面䵟(面部黑斑),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遗精),溺有余沥(尿不尽),口苦燥渴,寒血为积,久服明目、轻身、延年”。现代医学也证明, 菟丝子主要化学成分在代谢调节、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衰老、改善生殖系统功能(补肾益精、固精缩尿)、促进骨细胞活性、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降血压、养肝明目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宋末元初 · 舒岳祥《次韵和正仲碧莲花》诗云:“兔丝无根空托附,结子滥充方药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菟丝被赋予了多重寓意。首先,从它与其他植物的关系来说,菟丝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完全依赖、攀附和寄生的关系。古代社会常用其来比喻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依赖和托付关系。如《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便有“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的诗句,这里菟丝缠绕着女萝,形象地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依附关系。李白《古意》亦云:“君为女萝草,妾作兔丝花。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隐喻女子对丈夫的追随与依恋。
其次,菟丝细长的藤蔓紧紧缠绕着宿主,呈现如胶似漆、难解难分的状态,就像恋人间的缱绻深情,故常被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缠绵悱恻、难以割舍的爱情或情思。如魏晋 · 无名氏《古绝句四首 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菟丝虽无根茎,却以坚韧的茎蔓与宿主紧密相连,任凭再大的风也不能拆解(象征情感纽带的牢固),无情的草木尚能坚守,有情人岂能轻言分离? 再如江淹《古离别》:“君心若菟丝,妾心复何似?” 用菟丝缠绕的特性形容爱人间绵绵的情意。
作为寄生植物,菟丝子本身非常柔弱,一旦失去宿主便迅速枯萎死亡。《太平御览》云:“伐木而寄生死,芟草而菟丝委”。古人往往用其比喻根基不牢、缺乏独立性事物的脆弱性以及命运的无常。如 汉 · 两汉乐府《古歌》云:“田中菟丝,何尝可络”,借菟丝难以长久的附着在农田上暗喻对情感婚姻关系难以长久稳固的担忧。再如杜甫《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用菟丝依附低矮的蓬麻,暗喻嫁给社会地位不高的征夫,难以长久依靠。除了象征爱情关系的脆弱,菟丝也被用作文人依附权贵的不牢靠,如北宋 · 苏过《和叔宽赠李方叔》:“哀哉兔丝蔓,生理寄所缠。君看秋风至,扫荡何时安”。
南齐 · 谢朓从审美的角度对菟丝的颜色、形态和特性进行了描写,其《咏兔丝诗》云:“轻丝既难理,细缕竟无织。烂熳已万条,连绵复一色。安根不可知,萦心终不测。所贵能卷舒,伊用蓬生直”。中唐 · 元稹则从哲学与事理角度告诫人们,不要像菟丝子一样依附别人,杰出的人或物往往都是独行通达的。其《菟丝》诗云:“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 上一篇:凝心聚力担使命 文明创建当先锋
- 下一篇: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生态守护亮“新”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