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扩容+费用减免!市教育局局长权威回应佛山教育热点
发布时间:2025-08-13 17:44 浏览量:2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要把教育搞好,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面对180多万学生的多元诉求和家长对孩子“上好学校,遇好老师”的深切期盼,佛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黎妍坦言压力巨大,必须“件件用心”。
日前,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佛山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佛山市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就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落实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教育强省工作安排,以“敢饮头啖汤”的姿态,抢抓教育强市建设首个战略周期,制定了“三年施工图”。
当前,佛山市教育局正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在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最新出台的“新增春秋假期”“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等惠民政策也成为社会热议焦点。
为回应群众对教育多元的诉求,全面介绍佛山教育事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解读未来教育改革方向,8月12日,佛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黎妍在直播中就这些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A1:一是今年的学位供给情况。今年是入学高峰,学位供给保障压力较大。各区、镇街通过新建、合理挖潜扩班、盘活空余场室、加固改造旧楼等举措,缓解学位的压力。从今年学生录取情况看,全市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总体是充足的。
义务教育方面,2025年秋季学期,全市小学阶段招生总计划约12.6万人,其中公办小学10.4万人;初中招生总计划约为11.3万人,其中公办初中9万人,总体上和学龄人口需求是匹配的,基本满足群众入学需求。
但个别镇街人口密集区域学校承载能力不足,导致少数学生被安排到了相对较远的学校。
高中阶段方面,公办普通高中学位压力大。每年在有序地增加招生计划。2025年全市中考人数约9万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总计划约9.4万人,招生计划超过中考人数。
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是6万人,比去年增加4000人,较2020年增加了1.5万人,占中考报考人数的比例约66%,跟周边地市相比还是比较高的。
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是4.1万人,比去年增加1700多人,较2020年增加了6000多人,增幅也是比较大的。
民办高中方面也加大了公费生的招生计划,今年公费生招生计划1785人,比去年增加598人。
二是未来的学位供需形势。误区:认为不用再新建学校了,也不用招老师了。事实上,佛山作为珠三角城市,人口持续流入,适龄儿童在达峰后仍将持续处于高位。
目前,我市学龄人口呈现明显的“梯次变动、错位达峰、区域分化”趋势。学前教育学位总体满足,主要存在公民办结构和布局不平衡问题。
初中、高中阶段入学学龄人口将分别于2029年、2032年相继达到峰值。
三是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一方面加强动态监测,整合户籍、生育、迁移等基础数据,定期评估教育资源供需情况。另一方面实施近期、远期相结合的学位供给策略,统筹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教育资源,通过新改扩建、挖潜扩容、学段调整等手段,灵活采取整校转制、校区合并、附设班等方式,优化学位结构,缓解学位压力。
2025年全市计划新改扩建20所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新增公办学位1.5万个;力争到2027年增加公办学位4万个。
已经有一些区、镇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调配,在部分小学增设了初中班。在调配普通高中学位方面也持续发力,2025年全市有4所中职学校开设了普通高中班,招生600人。
Q2:佛山市启动环两江先行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提出通过实施“名校领航”行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先行区辐射。在实际运行中,佛山教育系统如何赋能我市高标准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A2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环两江先行区的重要部署,今年5月,启动环两江先行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实施名校领航、扩优强基、强师固本、课改提质、共享增效“五大行动”。深入推进“名校领航”行动,发挥佛山一中、华英学校、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南海中学、南海实验学校等名校引领作用,以设分校区、托管等方式,下沉镇街打造龙头标杆学校。
通过“五大行动”,力争三年,推动先行区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跃居全市前列。
目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名校”托管学校11对已全部完成揭牌和签约工作。新建3所“名校”(石门西樵山学校、南海实验学校有为校区、佛山市高级中学西江新城校区)和薄弱学校升级改造工作加快进行。
二是已建成乐从、勒流、杏坛三个镇域教师发展共同体,省、市名师工作室在丹灶、西樵等6个核心镇街建立11个工作室站点,纳入培养的老师共163人,锻造优质师资队伍。
三是启动“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共同体创建,创新教学模式改革。
四是建成4组23校义务教育跨区域教研共同体,促进学校管理水平、队伍素质、教育质量共同提升,推动先行区与邻近区域教学教研交流提升。
Q3:截至目前,佛山中小学校优秀校长教师市域交流机制效果如何?
A3:推行优秀中小学校校长教师市域交流项目。三年来,总共有303名校长教师参加市域交流,覆盖全市243所学校,其中较优质学校137所,薄弱学校106所,30所学校结对。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薄弱学校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的青年骨干教师,有效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显著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校风学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体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是校长教师参与到薄弱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工作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示范课,听课评课等方式,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动较薄弱学校的办学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水平的提升,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南海罗村二中校长李群和,将南海优质教育资源与先进理念带到佛山最西部的更合中学。如今更合中学成绩优异,2024年学校综合指数跃居全区同类学校榜首,今年考上高中的人数再创新高,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二是本着“交流一位校长,就是交流一所学校;交流一位教师,就是交流一个团队;交流校长和教师,就是交流一个区域”的原则,每年市域交流拉动了从100位优秀校长和教师、到100所学校和团队、再到区域镇街的教育结对协作的大链条,形成了良好的链条效应。
A4:一是提高教师入口关,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上一学年,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以上占93.4%,初中教师本科学历以上占99.19%,高中教师硕士以上占27.31%,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加强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2024年共引进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6名。
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提高各学段学校高级教师岗位设置比例,幼儿园8%、小学15%、初中30%、高中40%,2020年至2024年,我市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由7600人增加到8987人,增加1387人,增幅18.25%。
二是打造师资人才培养梯队。打通教师成长通道,构筑领军、中坚、后备师资人才梯队。五年来,我市共建有371个各类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各工作室开展活动累计线上线下1500多场,参训教师8万多人。
近两轮省中小学“三名”工作室主持人、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项目评审认定中,佛山获评的教师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省“三名”工作室主持人75人次,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项目79人次。今年通过评审的2024年度正高级教师有53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根据近期公示的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省特级教师名单,今年评选的佛山市南粤优秀教师有100名,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4名,特级教师34名,数量均位于全省前列。
三是构建高质量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着力构建“1+5+N”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市和五区教师发展中心全部高水平通过省级认定。
“顺德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南海区域规模化教师研训一体化”入选全国第二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百佳案例。以四名(名书记、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工作室为培训主体,发挥工作室孵化青年名师和结对帮扶的作用。加强“科研强师”,11所学校成为省校本研修示范校,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Q5: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佛山市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有哪些关键点可以向市民朋友们分享的?
A5:人工智能技术就像老师的“超级助手”和孩子的“学习伙伴”。例如,英语课堂中应用AI口语测评系统,可即时反馈发音、语调及流利度问题,自动生成针对性练习,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行动方案》侧重系统性地普及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更注重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AI专业素养。
在今年9月开始,将在全市中小学校普及人工智能学科教育。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
引导孩子正确、科学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辨别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鼓励独立思考,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Q6:何时执行免保育教育费政策?家长们大概能省下多少钱?
A6:今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对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
公办幼儿园免费标准按照政府部门批准的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执行,按我市公办幼儿园保教费目前大班收费标准600-1180元/月计算,市民2025年秋期学期有学前一年(即大班)在读幼儿的,一年大概可以节省6000-11800元/人的育儿成本。
Q7:“减负十条”这项工作落实情况如何?有哪些典型案例分享?
A7:各区各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特色做法。三水区有位家长通过12345市长热线发来感谢,他的孩子之前因学业负担较重有抑郁倾向和自残行为,得益于今年“减负十条”的出台及学校对政策的贯彻落实,孩子情况得到很大的好转。
一是做好体育锻炼时长的“加法”。各学校统一将课间时间从10分钟调整至15分钟,保证每天大课间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且以长短课相结合的方式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多措并举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比如禅城区将AI技术引入课间活动,目前已有华英附小等四十多所学校安装使用。顺德区龙江外国语学校让运动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是做好学生课业负担的“减法”。寄宿制学校学生早上起床时间调整至7点后,午餐午休时间相应优化。实行家庭作业“熔断机制”,在小学推广每周一天“无作业日”。比如南海中心小学将每周一设为“无作业日”,以“四个一”实践活动(共读一本好书、完成一次亲子运动、承担一项家务劳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替代书面作业。
三是做好学生全面发展的“乘法”。各学校实施“科学探究一小时”活动。比如华英学校举办校园科技节,设置水气火箭、机器人、无人机、古法制作、植物克隆等超过40项沉浸式活动,让科技从课本走向生活。
四是做好破除减负提质增效障碍的“除法”。各学校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解读新学期政策上的变化。比如高明区明城小学制定“无作业日”实施方案,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公布具体指引,消除家长的焦虑。
A8: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试点春秋假制度,春秋两季气候事宜,让学生利用假期更多地走向“社会大课堂”。
2025-2026学年秋假安排在11月12日-14日,共三天,加上周末形成五天小长假。春假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共两天,加上五一假期形成7天长假。
春秋假的时间不占用正常教育教学时间、周末时间和寒暑假时间。要求学校不得进行调休补课,从严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尽量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
参照暑期托管的成熟做法,以片区或教育集团为单位集中设置免费的校内托管点,并在校内托管点开放各类功能场室,由学校尽可能组织文艺、体育、阅读等活动。在托管点期间,托管服务由学校免费提供,只收取在校期间的餐费。
Q9: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怎么支持家长“成长”?
A9:“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呈早发、高发新趋势,部分儿童青少年存在“体质弱、怕吃苦、社会适应力差”等问题。建议家长带头参与家庭运动,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习惯,也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
此外,放手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近期,针对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学校布置了防蚊灭蚊和清理家庭生活积水等劳动家庭作业,设立了“家庭清积水日”,家长要指导孩子自觉清理家庭容器积水、打扫卫生、整理杂物等,主动担任“家庭防蚊监督员”,共同守护家人健康。
丰富家校沟通方式,各中小学校全覆盖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工作网络,坚持通过家访、家长学习会、入校一日体验等。
还打造了佛山空中家长学校、佛山家好声音、家校云课堂三大融媒体家庭教育平台,聚焦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等30余个热点话题,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知识。
黎妍局长还想对家长们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真正能支撑我们走得更远的,是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是求知的渴望和求索的能力,是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坚韧。希望各位家长与学校携手努力,给孩子多一份鼓励、多一份耐心,陪孩子慢慢成长、静待花开。
最后,温馨提示各位家长和学生要继续做好预防基孔肯亚热的“七天七招”,编织起健康防护网,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郑煜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