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蓝绿交织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发布时间:2025-08-15 08:01  浏览量:2

白洋淀碧波荡漾,鱼鸟翔集;千年秀林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各处游园精致生动,清新宜人……雄安新区设立8年多来,绿色已嵌入城市当中,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规划:起笔便是高标准

启动区中央绿谷。陈世豪 摄

“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18年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雄安规划纲要》)中,有多处对雄安生态画卷的描绘。

《雄安规划纲要》中提出:未来雄安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大型郊野生态公园、大型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让居民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新区规划森林覆盖率达40%,起步区规划绿化覆盖率达到50%。

中国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放眼全球,目前没有一个大城市能达到70%的蓝绿空间占比。新区将展现出迷人的生态魅力,再现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

雄安新区科学规划了“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规划森林面积约86万亩,将打造林地-农田-河流-淀泊-城镇有机镶嵌、动态连续、蓝绿交织的高品质新区生态景观,构建“以淀为心、以廊连片、蓝绿成网”的绿色生态网络。

蓝:华北明珠胜景再现

雨后初晴的白洋淀。刘笑男 摄

雄安新区设立前,白洋淀水质整体处于Ⅳ类以下,上游入淀水质为Ⅳ、Ⅴ类,部分区域甚至为劣Ⅴ类。入淀水量逐年减少,入淀河流多数断流,水动力过程逐步弱化。淀区沼泽化严重,水域面积不断萎缩。淀区水陆破碎状况严重,生物多样性严重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急剧衰退,鱼类由54种减少至30种,栖息于淀区的野鸭、鹁鸪等近乎绝迹。

随着新区设立,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科学补水、严密防洪五大工程持续展开。

如今的白洋淀,稳定保持在Ⅲ类,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姜立新是原容城县留通村的村民,经过清淤疏浚,现在留通村已经摇身一变成了白洋淀的热门打卡点——燕南堤。他现在经常骑着自行车回去看看,言语间都透露着自豪:“怎么也没想到老家能变成这样,现在全国各地的人都来这玩!”燕南堤于2024年1月试运营,4月正式对外开放,目前为止已经接待游客61万余人次。

不仅游客,鸟类也纷纷用翅膀投票,90多种鸟类把白洋淀作为新家,如今白洋淀的野生鸟类种群数量已达到296种;鱼类也恢复至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21种。

绿:先植绿后建城的实践

航拍千年秀林。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供图

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作为雄安新区设立后实施的第一个工程项目,在9号地块栽下第一棵树。八年多来,共造林48.1万亩,2000多万株树苗正与这座新城共同拔节生长。

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千年秀林整体坚持近自然营林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苗木自然本性和生长规律,在树种的选用上,采用原生冠苗造林,按照乡土、长寿、抗逆性强等原则,选择树种近200种,大幅增加生态系统的安全韧性;种植过程中,采用自然随机散布、曲线栽植和多树种混交方式,营造“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田园风光;打造高品质景观,组织实施“千年秀林”景观提升、中央绿谷等造林精品项目,打造了一批集生态涵养、休闲游憩、绿色展示于一体的生态空间。

目前,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1%提升至35%,绿化面积累计达到74.1万亩,树种由新区设立前的几十种增加到300多种。这些树木不仅构成了雄安的生态屏障,更为居民提供了休闲漫步、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公园:镶嵌于城市的绿色宝石

航拍悦容公园。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泽凯 摄

容东片区的悦容公园、金湖公园、郊野公园等织就“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网;容西片区云溪、银湖等配套绿化水系工程穿梭在城市间;启动区的中央绿谷贯穿南北,串联起容东与白洋淀……

如果说林和淀共同渲染出雄安的蓝绿底色,那么星罗棋布的公园便犹如宝石镶嵌在这幅美丽画卷上。雄安的大型公园经过精心雕琢,也是新区亮丽的文化名片。就拿悦容公园来说,其设计方案由苏州园林设计院和9位全国知名的大师联袂打造,营造悦容“九园十八景”,将南北园林文化的精粹有机地融合到一起,给市民及游客美的享受。

从“城市里建公园”到“公园里建城市”,雄安刷新着人们对城市密度的认知。“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处处是游园”的规划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如今的雄安,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正让绿色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一座绿色生态宜居的典范之城正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