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 今天我们这样纪念抗战

发布时间:2025-08-15 08:04  浏览量:2

核心提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不能遗忘。本报以“今天,我们这样纪念抗战”为主题,采访抗战实物收藏爱好者、红色传承人、抗战著作作者等人士,讲述他们以不同方式纪念抗战的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耿风泉向参观者讲述红色展品背后的故事。 受访者供图

三代军人守护烽火记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晓荷

8月11日,位于辉县市城关镇冯庄村的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迎来了一拨儿又一拨儿参观者。61岁的馆长耿风泉详细地讲述着展品故事,汗水湿透衣背。一场讲解结束,他迅速换上干净衣衫,开始下一场讲解。“保持衣着整洁去追忆这段岁月,是对参观者的尊重,更是对先烈的尊重。”他说。

这座展览馆本是耿家住宅,如今珍藏着耿风泉和父亲耿兰田踏遍太行山区搜集而来的抗战实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党建、研学场所。步入展馆,两万余件珍贵实物无声诉说着浴血奋战的艰辛历史,有各式边区土造手榴弹、八路军军训教材、学生课本等。

在“边区地雷”展柜旁,几名小学生正认真阅读着文字介绍。这些刻着“有来无回”“保护村庄”“抗击日寇”字样的瓷地雷,被耿风泉视为珍宝:“这是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见证。”对搜集这组展品的经历,耿风泉记忆犹新:“当时钱不够,我打电话给爱人,她把服装店进货的钱全部给了我。她常说,你是退役军人,更是抗战老兵的儿子,做这件事有价值、有意义。”

耿风泉的父亲耿兰田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这位久经沙场的老人常被革命老区邀请担任战争题材演出的顾问。为了让演出更真实,耿兰田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抗战实物、整理抗战故事。如今展览馆中的许多藏品都源于那时:超长火铳来自战友赵利津,独撅子手枪是郭兴所赠,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与传单由李毅之交予……每一件实物背后,都连着一位战友、一段往事。

受父亲影响,耿风泉参军,退役后致力于抗战实物的收藏与整理。他节衣缩食,自筹资金300余万元,踏遍太行山革命老区的村村寨寨,从3000多处乡村、农家、旧址收集抗战时期的照片、报纸、信件、勋章、军械等实物,展览馆常年免费向社会开放。不仅如此,他还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开展国防教育大讲堂、国家安全教育大讲堂、微党课等宣讲活动,累计千余场。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耿风泉的儿子耿文伟大学毕业后投身军营,守护一方安宁;女儿耿文斐是小学教师,成为红色故事宣传员。“我们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让更多人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不忘初心、奋力前行。”耿风泉坚定地说。

李曌国父子查看馆内藏品。 张超 摄

为历史留下“看得见的铁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东坡 通讯员 张超

“这把军刀的豁口,是当年日军劈砍人体留下的罪证。”8月13日,在位于柘城县春水街道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内,馆长李曌国拿起一把布满缺口的九八式将校刀介绍。

这位40岁的退役军人,用十几年时间筹资400余万元建成个人抗日战争纪念馆,搜集展览2000余件侵华日军实物罪证,为历史留下“看得见的铁证”。

李曌国一家三代从军,祖父曾参加抗美援朝。2004年,李曌国从海军东海舰队退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次收藏活动中接触到日军军刀,从此开始收集日军侵华罪证。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那些历史罪证,必须有人把它们保存下来。”他指着展柜中一面写着南京、上海等城市名的日军军旗说,“这面旗子属于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三师团,每一个地名都是被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印记。”

在月薪不足2000元时,李曌国攒钱花8000元买下一把日军军刀。为收藏一本记录日军暴行的老相册,他变卖了结婚时的金首饰。馆内陈列的防毒面具、医疗箱、作战地图等藏品,背后都有他奔波千里的故事。

在一本泛黄的日军相册里,夹着一张被炮火摧毁的中国村庄照片。“这是我从一个日本收藏家手中‘抢’回来的。对方原本要烧掉,我用高出三倍的价格买下。”李曌国说,“有人说我傻,花光积蓄干赔钱买卖,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2016年,历经10次选址,这座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抗日战争纪念馆终于落成。展厅内,“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展区以实物串联。在一面“罪证墙”上,密密麻麻陈列着日军发放的“屠杀纪念章”、慰安所票据等史料。

纪念馆免费开放至今,已接待参观者2.6万多人次,甚至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专程前来。201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他征集了200件藏品。

如今,柘城县中小学将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曌国每周都要为学生们讲解。

“只有铭记过去,才能不让历史重演。”李曌国说,他还计划扩建展馆,将收集到的1000余份日军日记、家书整理成史料集。

华中强向入伍新兵赠送《侵华日军的滑铁卢——西峡口抗战纪实》一书。马春歌 摄

一个农民的“抗战”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斌

“作为抗战老兵后代,我有责任记录这一重要史实,让国人永远铭记。”8月8日,西峡县重阳镇寺沟村,村民华中强抚摸着《侵华日军的滑铁卢——西峡口抗战纪实》一书的扉页,神情庄重。

54岁的华中强出生于重阳镇一个军人家庭,他的大伯、二伯、父亲都当过兵,参加过抗日战争。小时候,父亲常给他讲西峡口抗战的故事,这让他对抗战史产生浓厚兴趣。

1990年,华中强高中毕业后,因为喜欢写作,被重阳镇聘为广站编辑。他居住的寺沟村与西峡口战役马鞍桥阻击战的遗址仅一岭之隔,那时,他就萌生了把当地军民抗战的故事收集整理成书的念头。

通过查阅史料,华中强发现,西峡口抗战是豫西鄂北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更加坚定了他写书的决心。

每次下乡采访,华中强总会寻访当年西峡口抗战的亲历者及后人,并把听到的抗战故事逐一记录。为采访抗战老兵后人,他多次翻山越岭,双脚磨出了血泡;为寻访战场遗迹,他到丁河镇蒲塘村采访,突遇暴雨,差点被山洪冲走……

后来,华中强干脆辞去了工作,更好地投入创作。他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整理手稿,没有电脑、稿纸,他就在孩子们用过的作业本背面书写。华中强先后采访了100多名亲历西峡口抗战的老兵、民团士兵,记下30万字笔记,获取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

废寝忘食,数易其稿。2014年,华中强写的《侵华日军的滑铁卢——西峡口抗战纪实》出版,书中既有宏观战局剖析,也有普通士兵与百姓的鲜活面孔,真实记述了1945年豫西鄂北会战中的西峡口抗战场景。

书籍出版后,西峡口抗战老兵的后代纷纷给华中强打电话、发信息,讲述当年抗战故事,乡亲们也常上门求书阅读,这让他很欣慰,“我的努力没白费”。

这些年,华中强仍在不断挖掘、补充史料,修订书稿。他表示,将推动书籍再版,同时着手影视剧创作,希望把西峡口抗战故事搬上银幕、荧屏,让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更加深入人心。

李东海在复兴博物馆为孩子们进行讲解。 受访者供图

馆藏春秋 传史育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绿扬

“这辆马车是抗战时期毛主席转战陕北时乘坐过的。当年,张思德带着同班战友郭光金驾着马车护送毛主席,多年后,郭光金将马车寻回,无偿捐赠给博物馆……”

8月13日上午,天津游客杨先生一家人专程来到西平县复兴博物馆参观。在一辆木质马车前,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为他们讲起这件“宝贝”的来历。

老人名叫李东海,今年75岁,是复兴博物馆的馆长,也是北京卫戍区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的一名老战士。“我们家四代从军,我的祖父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我父亲曾带领民兵支援淮海战役。”李东海说,自己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1968年参军入伍,从军15载;耳濡目染中,他的儿子也成了一名武警战士。

“在部队时,我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警卫。受郭老的影响,我对红色收藏特别感兴趣。转业的时候,我托运回家的书籍、报纸、杂志就有两吨重。”李东海说。

2009年,李东海拿出全部积蓄,和战友共同建起复兴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馆内的6万多件藏品中,有不少是抗战时期的珍贵史料,其中包括抗日战争中缴获的日军军刀、日本地图等。李东海说,这些藏品每一件都在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在馆内展出的一个相框内,珍藏着一张1939年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留下的“伍圆券”,游客参观时总是在此驻足。那年,刘少奇化名胡服,从确山县竹沟镇前往延安,途经西平县时,由中共西平县委委员、酒店区委书记刘宗宇等人负责护卫。当晚,刘少奇在刘宗宇家中居住,临走时他执意留下了5元钱作为生活费。

李东海告诉记者,这张“伍圆券”刘家人一直没有舍得花,后来刘宗宇的儿子将其捐赠给博物馆时说,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它背后的故事,铭记那段历史,将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承下去。

复兴博物馆建成后,成了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0万人次。今年5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西平县抗战史实展在复兴博物馆开展,短短3个月参观人数就超过了3万人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李东海说,他会继续当好义务讲解员,在传史育人这条路上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