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视界丨讲话非得长篇大论吗?

发布时间:2025-08-13 15:50  浏览量: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句句切中要害,直指形式主义积弊。新规不仅剑指文山会海,更明确要求:各级部门召开的业务工作会议能合并的合并、能精简的精简,从严落实开短会、讲短话要求,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讲话或会议主报告不超过1小时。

审视现实,某些场合主讲人每每宣称“简单说两句”,最终却动辄延宕两三个小时。无论场合大小,真有这么多话要讲吗?言语之效,贵在精粹而非冗赘。“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若话语无法落地生根,纵有万卷宏论亦是纸上谈兵。

长话之风始于何时,无从考究,但长期以来,冗长讲话、拖沓发言,已陷入效能困境。读屏时代,信息碎片化冲击,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指尖翻飞,信息“跳出率”居高不下,一场内容空洞的会议,其传效能可想而知。啰里啰嗦,总结下来就是“废话真多”。

听台上主讲人讲话,有网友戏称为“当代职场耐力考验”。所谓“讲两句”,往往内藏“三大要点”嵌套“五项举措”,行文山重水复,结论却柳暗花明又一“篇”。多少与会者听得昏昏欲睡、神游物外,直至被一声标志性的“同志们”唤醒,在讲话将终结的强信号下调整坐姿,只为能快速抽身而去。台上台下“默契共振”,主讲人的话语方能“有效传达”。

主讲人沉浸于话语权威,议程设计和评价方式有待调整。曾几何时,领导不讲话或话讲得不多,会被视作对会议不重视,由此滋生领导讲话冗长空洞的痼疾。领导莅临方显会议规格,领导讲话即会议进入高潮,领导讲话结束则会议几近圆满;领导离席之际,前排陪同者亦随之消散。有人甚至认为,领导讲话的长度与强调程度,就是衡量会议重要程度的隐形标尺。

并非讲话讲得长,才证明心中有笔墨。 网友吐槽,有些人的讲话稿、发言稿已成美文大秀场,排比句、对仗句、四字词比中、小学生作文出现得还频繁……过分追求句式,妙笔生“华”——华而不实的所谓金句。但台上念稿子,不如台下走基层。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不少走偏、走形的讲话,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影响会议实效。

何种讲话有受众?有效触达与吸收转换是关键,而非现场的物理“点卯率”。讲话、发言很重要,但若要真正提升基层干部能力,就要少些“点卯式勤快”,营造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工作氛围。“重形式”的讲话应该向“重内容”“重过程”“重成果”转变。应将听众视为需要被尊重、能反馈的对话主体,而非单向灌输的信息容器。讲话、发言的核心价值,绝不在于时间维度的漫长消耗,而在于会议结束之后,究竟有多少人能清晰地知晓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并付诸实践。

图片由AI生成

会议讲话、发言本身十分必要,但可怕的是开低效和无效的会,讲冗长无用的话。

付出时间成本,却没有收益,这就是无效讲话。古人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纵观古今中外,长话短说、简洁精悍、惜字如金的经典讲话不乏其例。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短话,话不离题。议这个问题,你就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赞成或反对,讲理由,扼要一点;没有话就把嘴巴一闭。”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省省长时,“限时发言”作为缩短会议的一项措施,被写入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的若干意见》。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开会、讲话终究是为了解决问题。

近年来,为了摒弃冗长话风,很多政府部门大力提倡开短会、说短话。2024年11月29日,四川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2024年第四次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强调切实做细做实精简文件会议,要求坚决纠治整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倡行说短话的“亮点”不时出现。这缕新风,令人倍感清爽。

或许可以试着在开口前扪心一问:这话有用吗?为用而讲、讲必有用,才能听之者众、闻之者然。

本期话题

你认为形式主义有哪些具体表现?评论区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