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炸锅,中美发布联合声明,莫迪两头碰壁,里外不是人

发布时间:2025-08-14 19:27  浏览量:2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本以为亲美路线走得越坚定,收获的红利就会越多,结果现实往往比政治剧本更讽刺。

就在外界还在关注俄乌战事和中美博弈的时候,印度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风口浪尖——不是因为经济奇迹,也不是因为外交斡旋,而是被夹在中美之间,成了“两头都得罪、两边都不讨好”的倒霉角色。

8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掏出了关税大棒,对印度开出25%的惩罚性关税,还附带“罚金”一说,把曾经的合作伙伴摆在了贸易对手的位置上。

几乎同一时间,中美在斯德哥尔摩发布联合声明,关税谈判出现缓和迹象,让印度更显孤立。

莫迪原本的算盘,是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利益最大化,可现实告诉他——想捞好处却不站队,最终可能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结局。

那么,印度到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中美在这一局里又达成了怎样的交易?

«——【·从“伙伴”到“靶子”·】——»

事情的导火索发生在7月30日,特朗普在自己“真实社交”平台上发文,点名印度“长期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还与俄罗斯保持合作”,并且从8月1日起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

更扎心的是,他还特别提到,印度是俄罗斯能源的最大买家、武器采购的重要客户,这在美国眼中几乎等同于“帮着对手过日子”。

8月6日,这个警告正式变成行政命令。白宫宣布,美国将在现有关税的基础上,再对印度加收25%的额外关税,理由是印度依旧大规模进口俄罗斯石油并从中获利。

特朗普嘴上的狠话一点没少,几天前他还公开放话:“如果印度继续买俄罗斯的东西,不仅要加关税,还得交罚金。”虽然他后来对记者说“相信印度会停”,但关税的落地告诉所有人,这份“相信”只不过是所谓的外交辞令。

其实,美印之间的贸易裂痕早有征兆。2月莫迪访美时,双方在白宫联合记者会上还勉强维持微笑,但私下的关税谈判却并不顺利。

美国嫌印度的汽车及零部件关税太高,印度则对美方加征关税的做法极为不满,并在世贸组织备案准备征收报复性关税。

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在7月的表态更是亮明底线:“协议要互利,不是为了赶时间。”翻译过来就是——不能为了迎合美国牺牲本国利益,国家利益永远排第一。

这种“不让步”的态度,让美国的不耐烦一点点积累。对特朗普来说,谈判桌上拖得越久,政治成本越高,于是索性用关税加码,逼印度就范。

莫迪方面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在北方邦集会上,他提到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印度必须守住自身利益,这被印度媒体解读为对特朗普“死亡经济体”言论的回应。

但嘴硬归嘴硬,现实却很尴尬——印度一直自诩亲美盟友,如今却在关键利益问题上被无情打压。

这不仅损伤了经济,更让印度在国际舞台的形象有些狼狈:你明明是队友,可人家说打就打,毫不顾忌你的颜面。

结果,美印关系在短短几周内,从“战略伙伴”变成了“靶子”,印度也确确实实的尝到了被美国忽视利益的苦果。

«——【·贸易缓和与大豆交易·】——»

就在印度和美国剑拔弩张之际,中美之间却传出了截然不同的气氛。7月28日至29日,双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经贸会谈,并于8月12日前达成联合声明。

根据声明,美方将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关税90天,仅保留10%的税率;中方则同样暂停对美方的24%关税,同时维持10%的税率,并取消部分非关税反制措施。

这意味着,至少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中美贸易战的火药味有所减轻。这对陷入通胀压力、产业链受阻的美国,以及面临外需收缩的中国来说,都是一种喘息机会。

但如果只看关税,你会以为这是一场平衡博弈,其实背后还有更紧迫的原因——大豆。

8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喊话中国,要把美国大豆的订单“增至四倍”,并承诺提供“快速服务”。

这不是随口一说,美国大豆农场已经被关税战折腾得够呛。今年中国采购美国新季大豆的节奏,是近20年来最晚的一次,美国农民怨声载道。

特朗普知道,如果中国不下单,美国农业州的政治压力会迅速反噬自己,于是选择延长关税暂停90天,用换取大豆订单的方式救急。

但业内分析指出,中国大规模增购的可能性极低——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正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国内豆粕供应已经充足。

特朗普的算盘是:用关税暂停换取大豆订单,既能安抚国内农民,又能在选举年拿出“改善对华贸易”的政绩。

但这也是一种短期操作,因为长期来看,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已被巴西等国侵蚀。

对中国来说,这场关税缓和给了外贸一定空间,同时也展示了可以用“有条件采购”作为谈判筹码的能力。

在确保国内供应和价格稳定的前提下,中国并不急于满足美国的全部期待,这让谈判的主动权依然掌握在手中。

问题是,当中美在贸易上有了“喘息期”,印度就显得更加孤立。美方对印度的态度是强硬逼迫,对中国则是策略性缓和;中方在大豆、关税上有谈判空间,印度却在关税博弈中完全被动。

夹在中美之间,印度既没有像中国那样的经济体量和市场筹码,也没有和美国完全对齐的战略互信。

一旦中美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印度就很容易被边缘化——这就是莫迪如今“两头碰壁”的尴尬现实。

«——【·结语·】——»

从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到中美的联合声明,再到大豆交易的幕后逻辑,这一连串事件对印度来说就是一堂残酷的现实课——国际关系不是靠喊口号维持的,更不是谁走得近就能分到最大蛋糕。

莫迪想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当两个大国有了各自的交易空间,你的位置可能随时被取代。

对美国而言,印度是可有可无的市场;对中国而言,印度既是竞争者也是偶尔的合作对象。

如今的局面,就是莫迪外交豪赌的代价——表面上谁都不得罪,结果谁的好处都没捞到,还要承受双重压力。

参考:

参考消息:特朗普:8月1日起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 2025-07-30

光明网: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印度加征25%的额外关税 2025-08-07

新华社:印度拟对美征收报复性关税!谈判卡在哪儿? 2025-07-05

金台资讯: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2025-08-12

观察者网:特朗普求中国买美国大豆:将提供快速服务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