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发布时间:2025-08-15 05:41 浏览量:2
编者按 日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会议由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主办,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承办,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文汇报》理论评论部、《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社协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建构中国自主的抗战史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今刊发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 郑庆华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我们更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同济大学的历史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包括同济师生在内的无数中华儿女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因同济大学为国防军工培养众多人才,成为日军轰炸重点,校园遭受重创。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同济大学吴淞校园被毁,师生被迫西迁,辗转九省市,走过1万多公里的教育“长征路”。即便如此,同济坚持医工救国的初衷不改,肩负教育兴邦的重任不忘,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工以强兵、医以援战,发展教育、培育栋梁”,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关乎民族精神传承、国家未来发展与国际话语权构建的战略需求。第一,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秉持科学的历史观,正确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80年前,世界人民共同战胜法西斯;80年后,单边主义等行径危害世界和平,人类再次面临关键抉择。我们应以史为鉴,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正能量。
第二,加强抗战史研究,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根基,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住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详实准确的史料和对其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之上。
第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高校承担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要加强关于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将其融入思政课建设中,引导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清楚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准确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形成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内在自觉,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作者为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主任)
将抗战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建设
■ 王荣华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并非孤立的凯歌,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光辉篇章,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紧密相连,共同构筑了人类正义战胜邪恶的宏大史诗。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是任何敌人都无法征服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凝聚全民族意志、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深层力量。上海,这座英雄之城,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起不屈脊梁。从“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烽火,到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孤勇;从志士仁人秘密传递情报、组织救亡运动,到普通市民自发支援前线,浦江两岸的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城市的英勇与担当,成为全民族抗战洪流中激昂的一章。同济大学在战火中六次迁校、辗转万里,坚持育人救国、科研报国,其颠沛流离的办学历程,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在苦难中坚守文化、矢志救亡图存的生动缩影。
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高起点、高水平、高产出,在大历史观指引下深化抗日战争研究。我们应树立大历史观,将中国抗战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背景中考量,揭示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作用、巨大牺牲对全球战局的重大影响,阐明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相互支援的历史逻辑。为此,要大力发掘、整理各类抗战档案、史料,夯实研究基础,鼓励多学科方法运用,推动多维度深度融合与理论创新,构建更立体的中国抗战史叙事。
第二,充分“育人、育德、育英才”,挖掘并发挥伟大抗战精神的动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我们必须将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转化为强大精神力量,推动自我革命,弘扬伟大精神,实施伟大工程。
第三,坚持自信自立自主,将抗日战争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重视将包括抗战史在内的各类历史,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教材体系。在教材建设中,要用真实感人的历史细节和英雄事迹,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青少年的志气、骨气、底气,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作者为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用伟大抗战精神滋养强国一代
■ 顾红亮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也是我们开展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宣传、阐释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将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下去。
第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伟大抗战精神滋养强国一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为我们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青年学生身处国家从“富起来”向“强起来”奋勇前进的时代,是名副其实的强国一代。上海正在加快建设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区,我们要深入实施红色文化铸魂育人项目,引导强国一代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奋斗的勇气、担当的自觉,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二,注重创新方式方法,讲好讲活伟大抗战精神。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在民族存亡关头展现了令人动容的担当与风骨,沪上高校的历史、地标和校歌校训中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育人资源。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将抗战历史、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的育人全过程。各分中心要协同高校文化育人联盟,建好“高校+区教育局+社会单位”育人机制,用好用活校内外纪念场所、遗址遗迹等宝贵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教育场景,大中小一体化、校家社一体化打造师生喜爱的育人活动品牌,讲清历史逻辑、讲透精神伟力、讲活英雄故事。
第三,发挥高校哲社优势,强化伟大抗战精神宣传研究阐释。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有组织地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等重大问题,不断推出具有思想穿透力、学术引领力的高质量成果,大力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坚决批驳国内外歪曲抗战史、美化侵略史的错误言行,为深化历史认知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作者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
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彰显
■ 吴潜涛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工人无祖国”,主张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以实现彻底解放。在帝国主义时代,国家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故而全世界无产阶级需要联合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与协约国间的非正义战争,部分社会党领袖以爱国主义口号动员工人参战,实则让工人成为资产阶级炮灰,这是应批判的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将其当作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定义是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此背景下无产阶级应持战争失败主义,即让战争双方都失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这才是当时对“工人无祖国”的实践与支撑,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主义在战争中的态度。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日本共产党和德国共产党采取战争失败主义是正确的,因其国家是侵略方,战争失败对人民更有利。中国情况不同,作为被侵略国家,必须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既是国际主义者也是爱国主义者,口号是保卫祖国、反对侵略。因为这场战争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争取抗战胜利是责无旁贷的使命,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民族解放,进而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创造可能。中国抗战的胜利,同时也是对外国人民的帮助。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提出民族自卫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形成伟大抗战精神,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源泉与理论支撑。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伟大抗战精神支撑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今天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价值超越空间,具有永恒性和抽象普遍意义,但需与时俱进地注入新活力以成为鲜活价值力量。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是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和平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爱国主义,须有国际和天下情怀,既要建设好祖国,又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不同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需求产生共同的价值,与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立场紧密融合,要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作者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民族精神家园的瑰宝
■ 杨晓慧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率先高举并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独立自主,又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战的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如何看待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建立我们自主的历史叙事的迫切需要。1942年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协同作战的范例。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所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要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大力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家园的瑰宝,东北抗联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体现。抗联在极端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靠的是坚定理想信念,体现在“真信”“真做”“持久的做”,影响深远。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总教指委主任委员)
用上海地方党史讲好抗战故事
■ 严爱云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在此阶段全面成熟,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其抗战史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全民族抗战的典范,也是中国连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纽带,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结合上海地方党史讲好抗战故事,可从三方面加深认识:第一,党在统一战线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在上海率先发表宣言,坚决主张抗日;“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上海党组织掀起支援前线热潮,为抗日根据地争取资源;孤岛时期,利用租界矛盾,通过社会团体开辟统战阵地;全面沦陷后,隐蔽精干开展社会统战,发展党的力量,熬过艰难时期直至胜利。上海的特殊环境为党探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爱国力量提供便利,也使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团结救护国际友人、提供情报的东方重镇。
第二,上海在党领导的抗战文化中发挥策源作用。大革命失败后,党在艰难环境中团结文化界进步人士,以鲁迅为旗帜组建团体,推动左翼文化运动发展。左翼工作者与中间派合作,田汉等拍摄大量进步影片,在国统区拥有广泛观众。翻译出版大批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进步思想。全面抗战爆发后,文化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积极投身抗战,田汉、聂耳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鼓舞抗战斗志,锻炼出坚强的革命文化队伍。上海抗战文化向外辐射,在福建、桂林、延安等地的文化抗战中均可见其影响,《救亡日报》也成为宣传中共方针、推进抗日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
第三,党在上海支持武装斗争中发挥多元作用。上海是新四军的策划、孕育地,抗战时期新四军与上海地下党组织守望相助、血脉相连。一是提供物资支持,输送大量重要物资;二是输送人才,包括工人、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三是开展情报工作。此外,“江南水网地区游击战”在长三角抗战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为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中国抗战的世界性贡献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可通过数字、国际评价及海外纪念碑三方面的启示来体现。
第一,通过数字彰显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结合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的官方统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战期间共歼灭日军52万人、伪军49万多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主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70%以上、海军1/3以上的兵力;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战场(包括国民党正面战场)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加上投降的128万日军,近280万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全面抗战期间,中国战场共进行大规模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
第二,国际社会对中国战场的高度评价。二战“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及诸多知名史学家都对中国战场的作用予以肯定。丘吉尔曾表示,若没有中国军队拖住日军,日军可能与德国法西斯在中东汇合,后果不堪设想。罗斯福也多次提到,若没有中国主战场,日军会将大量兵力投入东南亚、太平洋战场及澳大利亚等地区。这些评价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证明了中国战场的贡献是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的。
第三,海外纪念碑建立的启示。以中国远征军的仁爱礁大捷为例,这是中国军队在印缅战场取得的一次大规模胜利,仁爱礁纪念碑背后有着诸多感人故事。相比二战后日本在多个国家修建纪念设施,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牢记烈士与英雄,传承和弘扬好伟大抗战精神。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建构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
■ 解超
当今时代传递正确历史记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必须建构起中国自主的抗战史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
第一,伟大抗战精神为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价值内核。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需以正确史观为指引,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斗争历程及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伟大抗战精神不仅解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建设的抗日战争何以能够取得胜利,而且也体现出、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为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价值内核,内在规约着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和方向。
第二,伟大抗战精神为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标识性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伟大抗战精神本身就是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最根本的标识性概念,其标识性在于凝练思想、理论、学术体系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开拓思想理论空间。从价值、主体、地位、时间、空间等维度看,伟大抗战精神是价值内核,“中流砥柱”“东方主战场”“十四年抗战”“抗战遗存”等均为重要标识性概念。
第三,建构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形式。伟大抗战精神与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系是“双向性”的,一方面体现在伟大抗战精神为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价值内核和标识性的概念,另一方面体现在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学理支撑。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与践行,应该要、也必须要运用不同的载体和形式。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就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弘扬和践行伟大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于伟大抗战精神的学理化、体系化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将其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
关于伟大抗战精神的哲学思考
■ 杨峻岭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历时十四年的伟大抗日战争在精神层面的高度凝练、概括、升华,哲学内涵深邃而丰富。第一,从存在论、价值论的维度来看,伟大抗战精神回答了“中华民族为何而战”以及“个体存在意义究竟是什么”的根本问题。从存在论的角度看,十四年抗战使中华民族开启了一场关于中华民族集体生存权的生死存亡之战。从价值论而言,则是极端苦难中个体生命价值与民族整体价值、个体安逸与民族独立大义尖锐矛盾的产物,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即为国家民族利益和人类正义牺牲,正是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彰显。
第二,从主体性和意志论的维度来看,伟大抗战精神回答了“中华民族何以能战”以及“人类自由意志力量何以可能”这一哲学问题,体现了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彻底觉醒与人类自由意志的伟大力量。无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还是民众的自发抵抗,都标志着中华民族从被侵略、被压迫者向反侵略、反压迫抗争主体的转变。这一转变是民族意识认同到解放的集体实践,彰显了深刻的民族主体性自觉。中华民族在绝境中以抗争打破宿命,不仅深化了对战争规律与民族力量的认识,更以坚定意志重新定义了民族命运,生动展现了人类自由意志的力量,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客观条件的实践哲学。
第三,从辩证法和历史观的维度来看,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战中“何以能胜、何以必胜”的发展逻辑在精神层面的集中展现。抗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对立统一与转化规律。从发展的逻辑来看,抗战胜利是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饱受屈辱处境的一次彻底的否定,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也是对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否定。新的精神风貌通过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再一次重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新中国的成立积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最早的战场”和“东方主战场”
■ 齐卫平
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展的历史链和空间场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有两个重要历史地位,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最早的战场”和“东方主战场”。这两个历史地位决定了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坚持大历史观必须坚决反对割裂式、碎片化的孤立性的观点,避免对中国战场局限于阶段的片面认知和局部解读。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开辟了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揭开全球反法西斯斗争序幕。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早于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的二战全面爆发。从大历史观来看,二战起源于日本侵华战争,欧洲战场是法西斯争霸的延伸。中国战场串联起二战全过程,其抗战叙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叙事的重要组成。唯有纳入中国叙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叙事才具有完整性、客观性、合理性。
第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先有东方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形成首个抗击法西斯的战场。东方战场早于欧洲战场出现,二者共同构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整体,割裂二者不符合历史逻辑。中国抗战历经十四年,从局部到全面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后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二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战场发展为东方主战场。亚洲各国在二战中深受殖民掠夺之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也是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过程。中国作为同盟国中唯一长期遭殖民侵略的国家,将反法西斯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统一,肩负特殊担当,站在亚洲反法西斯前列。
第四,东方主战场上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证明中国人民是捍卫正义、维护和平和推动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坚定践行者。从大历史观来看,其贡献有三:一是中国抗战的丰富理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思想财富;二是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精神财富;三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以惨重代价揭露了法西斯的惨无人道,证明中国是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坚定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