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策”两大优势给力 昌江“深蓝渔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5-08-15 07:34  浏览量:2

人民网昌江8月15日电 (记者李学山)清晨7点,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海域,距离海尾渔港码头约3海里的海南昌江元道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工人在这里紧张完成拉网、装鱼、起吊、入舱等一系列作业,将一兜兜肥美的金鲳鱼从深水养殖网箱转移运送到鱼运船的船舱内。

昌江深海养殖产业喜获丰收。海南元道养殖有限公司供图

“目前我们收的每个网箱里面大约有10万斤鱼获,一口的产值大概在130万(元)到150万(元)。总产量应该是在800万斤左右,产值8000多万元—9000万元。”面对今年的首批鱼获,海南元道养殖有限公司海尾镇养殖基地负责人林禄壮的脸上全是丰收的喜悦。

而在海南元道养殖有限公司海尾镇养殖基地迎来丰收之际,海南洋鸿实业有限公司、临高春威实业有限公司等深海养殖企业在海尾镇的养殖基地也是一片鱼欢人笑的热闹情景。

近年来,随着一批渔业项目的建设和投产,以及多家从事深海养殖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陆续落户,昌江“深蓝渔业”发展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昌江位于海南岛西部,棋子湾海域常年水温20至30摄氏度,海水清澈,水流湍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金鲳鱼等深海鱼类的孕育生长提供了优渥的条件,也为当地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牧场,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2016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海南翔泰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海南昌江元道养殖有限公司自来到海尾镇,开始建设养殖基地,截至目前累计投资约2亿元,不断完善有关配套设施,打造出年产值超亿元的“海上粮仓”。

“昌江这边生态环境优异,海域水质好,养出来的金鲳鱼成活率高、肉质也好,很受市场欢迎。”林禄壮介绍说,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基地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农业技术理念组织开展生产运营活动,全程实现生态型、清洁型“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养殖生产,有效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基地还优先吸纳40余名本地渔民参与分拣、运输,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社+渔民”模式,扶持当地集体经济实体发展,促进农渔民就业增收。

如果说元道养殖最初是冲着昌江优异的生态环境而来,海南洋鸿实业有限公司则是深深被昌江的投资环境所吸引。

2023年5月,海南洋鸿实业有限公司成功摘得昌江3个用海区块海域使用权,按以往流程,竞拍完成后企业需要先申请办理海域使用权证,才能办理后续各类生产经营所需证件,耗费时间较长。为加快推进昌江深海养殖产业发展,该县行政审批局牵头组织推出“深海养殖—陆海统筹一件事”,通过多个审批事项打包联办,极大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办理时限,同时安排服务专员主动对接,提供全流程指导服务,让企业少走弯路、回头路。

“通过服务专员的帮办导办,我们在取得海域使用权证的同时也取得了养殖证等有关许可,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3个月,保障了我们企业在最佳投苗期顺利投苗投产。”海南洋鸿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昱鸣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昌江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了企业在昌江发展的信心。

昌江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深海养殖—陆海统筹一件事”将改革创新贯穿优化营商环境全过程,解决市场主体长期关切、严重制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体制难题,目前已经惠及多家企业,为海南深海养殖审批事项联动提速初步探索了有效经验。

简化审批只是昌江以政策优势推动昌江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优化养殖用海,建设“蓝色粮仓”,昌江黎族自治县组织编制了深海网箱养殖整体海域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了827公顷深水网箱养殖区,投资企业在划定海域申请渔业用海时,不再需要开展单项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减少了企业经营成本和时间成本,为企业缩减投产时长约60天,节省成本约150万元。

昌化一级渔港项目规划图。昌江黎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2021年4月,昌江印发了《昌江县水域滩涂养殖规划修编》,同年稳步启动渔业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昌化一级渔港项目、棋子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等相继落地,为昌江渔业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在此基础上,昌江还积极引入农业科研企业建设种质研究所,大力发展水产南繁种业。由海南民本国际海洋种质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昌江民本国际海洋种质研究所,涵盖8个育繁区共3000平方米,致力于研究对虾、白蝶贝、东风螺等海水养殖品种基因改良,目前已成功引进珍宝蟹、海马、红虾等新品种进行繁育。

数据显示,2024年,昌江渔业产值21.5亿元,同比实现较快增长。

昌江黎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通过2025年昌江开渔节及招商推介等活动,积极引进省内外龙头养殖企业,并进一步加快民本二期项目建设,打造南繁种业(昌江)基地,引进和选育出优良的⽔产种苗新品种,建设海南省高质量贝类养殖基地,助推昌江渔业产量提质增效,实现渔业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