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铸英魂:电视剧里的川军抗战史诗
发布时间:2025-08-15 08:24 浏览量:2
江水不分昼夜地流淌,像那些从未走远的故事——重庆防空洞的火锅香、战壕里的辣椒面、家书里的川音,藏在一部部电视剧里,保持着历史的温度。
《川军团血战到底》:打破刻板印象,还原铁血真貌
2011年,《川军团血战到底》带着历史的体温与观众相遇,让远去的川军故事在荧屏上有了可触的质感。
这部深植史料的军事题材剧集,以川军独立团排长李德明的战场成长为脉络,铺展出血火交织的抗争图景——他带着弟兄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用生命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赤诚。剧中没有悬浮的英雄叙事,只有扛着老套筒、揣着乡愁的普通人在绝境中挺立。这份对历史的忠实还原,深深感染着观众,该剧也由此获得四川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剧中最深入人心的,是那些带着土味的真实。士兵们背着老套筒步枪,枪托被磨得发亮;冬天单衣里塞着报纸御寒,油墨蹭黑了脖子;冲锋时喊的不是口号,是“妈等我回家”的方言。为拍好这些,演员们在零下10摄氏度的片场光着脚踩雪,有人冻得嘴唇发紫,说台词时牙齿打颤,也因此成了真实动人的表演。
这部剧像一把凿子,敲碎了世俗对抗战川军的偏见。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川军题材影视曾长期缺席,《川军团血战到底》的价值正在于“补缺”:它让观众看见川军“穿草鞋、扛老枪”的真实处境,那些冻裂的脚跟、单衣里的报纸,是对这支曾被视为“杂牌军”的部队浴血奋战的有力注解,让被忽略的牺牲被重新铭记。
《壮士出川》:“死字旗”飘扬,昭示民族大义
2014年,电视剧《壮士出川》开播,以抗战为背景,循着川军将士出川抗战的足迹,铺展出血火交织中的生死抉择与家国情怀。该剧凭借对历史的厚重还原,荣获第十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电视剧奖。
剧中那面暗红色的“死字旗”一展开,便让全国观众湿了眼眶。“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四川安县王者成写给儿子的这面旗帜,如今被展陈在博物馆,布料上的血渍虽已发黑,却比任何勋章都夺目。
《雾都》《川流》:火锅里的韧性,笔尖上的锋芒
2012年的电视剧《雾都》,将目光锚定抗战时期的重庆。顺着川军将领朱豪在战火中的成长轨迹,铺展他在重庆大轰炸下的坚守与抗争,让川军将领的铁血担当与家国情怀在荧屏上灼灼发光。
剧中重庆大轰炸时,朱豪正在防空洞里开军事会议,红汤翻滚的火锅旁,地图摊在木箱上。“日本人能炸垮房子,炸不垮我们吃火锅的胃口”,生动展现了川人“愈炸愈强”的乐观精神。朱豪会拍着桌子叫骂,也会把最后一块肉夹给伤兵;腰间的枪与怀里的家书,都是沉甸甸的牵挂。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英雄,更让人觉得亲近。
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王瑛分析说,“码头、茶馆等场景,展现泡茶馆、掏耳朵、盖碗茶、川菜火锅、行酒令等四川特有的市井生活元素。这些场景不仅让本地观众倍感亲切,更重要的是,它们构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世界,与斗争的紧张、危险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2023年,电视剧《川流》登上荧屏,将镜头对准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循着郑笑南等人的抗战足迹,看他们撕去录取通知书、放下纸笔奔赴战场,在战壕里教士兵认字、以笔墨作武器——文人学子于民族危亡之际的担当与锋芒,在光影里徐徐绽放。
80年过去,川军抗战精神依然在时光里发烫。它藏在“雄起”的呐喊里,浸在红汤翻滚的火锅中,写在未寄出的家书上。
□王昭歌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