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春城 点绿成金——昆明交出“两山”实践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5 08:17 浏览量:2
当滇池的鸥翅掠过湛蓝天幕,当宜良冬林苑的山风送来草木清香,当东川的越野车在绿色沟壑间轰鸣——春城昆明的脉搏正随着绿色韵律强劲跳动。
多年来,这座云贵高原上的明珠之城,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深刻入发展基因,以壮士断腕的勇毅与滴水穿石的韧劲,在云岭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深刻的生态重塑。从“高原明珠”滇池重漾清波,到矿山疮疤重披锦绣;从工业园区绿色蝶变,到乡村沃野生态生金,昆明在绿水青山间书写出一份厚重鲜活的“两山”实践新答卷。这份答卷上,有草木蔓发的生机,有清波荡漾的欢歌,更有百姓脸上舒展的笑颜,共同汇成“美丽中国”建设最动人的昆明篇章。
明珠重辉 碧水清流的民心所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孙髯翁笔下滇池的浩渺壮阔,是昆明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乡愁。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滇池清,昆明兴。治理滇池,是昆明践行“两山”理念必须攻克的关卡,更是回应几代市民殷切期盼的重大民生工程。昆明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实施严格措施保护滇池。控源截污举措构筑起拦截污染的“铜墙铁壁”,持续改善滇池水质;星罗棋布的环湖湿地如巨大的“生态滤芯”,层层净化入湖水源;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持续为滇池注入新鲜水源……久久为功,成效显现。2016年,滇池水质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Ⅴ类改善为全湖Ⅴ类,摘掉了“劣Ⅴ类”帽子。2018年,滇池水质上升为Ⅳ类。至今,滇池全湖水质已连续7年保持Ⅳ类。尤为可喜的是,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重现倩影,消失多年的金线鲃等土著鱼类种群开始恢复,红嘴鸥年年如期而至,湿地观测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高原明珠”的生物多样性魅力不断提升。
滇池之畔,一条蜿蜒的“翡翠项链”正将治理成效与民生福祉紧密串联——这便是全长137公里的滇池绿道。滇池绿道巧妙融合山、水、林、田、湖、草、村等多元风景特质,成为昆明的“风景会客厅”。今年初,已建成的108公里滇池绿道向公众开放,成为市民游客散步、骑行的好去处。“周末带着孩子来骑行、观鸟,成了我们家的固定活动。鸥鸟翔集、水草摇曳,这是‘母亲湖’最美的样子。”市民赵女士的话语,代表了众多昆明人的心声。
滇池为昆明带来持续不断的“美丽经济”。为让群众吃上“生态饭”,昆明对滇池沿岸183个村庄进行梳理,选取46个重点村庄,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进行改造提升。如今,海晏村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其商业涵盖民宿、咖啡馆、旅拍等多种业态;牛恋村坐拥滇池南岸的秀丽风光,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改造,打造出绿草星空露营基地;环湖东路的杜曲村,民居墙体变成画布,百幅“滇池乡居图”跃然墙上……目前,滇池沿岸46个重点改造提升村中有22个已投入运营,2024年实现营收5.4亿元,吸引游客超2000万人次。
滇池治理成效卓著,碧水清流不仅重塑了生态明珠,更成为沿岸乡村振兴、百姓增收的源头活水。
点绿成金 荒山秃岭的涅槃新生
乘坐高铁抵达昆明南站,一下车,就能看到不远处的白龙潭山,一株株华山松、滇油杉为山坡披上绿衣。而在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昆明南站时,白龙潭山还是一座灰蒙蒙的石头山。十年间,这片山林“伤疤”已化作绵延起伏的生态绿屏,不仅成为昆明门户的生态名片,更是城市生态修复决心的无声宣示。
在宜良冬林苑,演绎着另一场“点荒成金”的奇迹。昔日的荒坡秃岭,在科学规划和持续投入下,蝶变为四季花开的生态旅游胜地。樱花、三角梅、蓝花楹……缤纷花海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周边农家乐、民宿、土特产销售风生水起,200余名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守着家门口的花园就能挣钱,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村民胡师傅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宜良小哨社区的茂密山林里,一种充满智慧的“包山拾菌”模式,让大山的慷慨馈赠在保护中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林地经营权集中流转,农户以林权入股参与分红,村民成为山林最坚定的守护者。“菌子要采,山更要护好。菌子品质高了,收入稳了,这日子才有长久的甜头。”承包户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靠山养山、养山富山”的深刻哲理。
以创新手段修复生态伤痕,点荒山为绿屏,化秃岭为花海,变山林为“金库”,昆明让沉睡的生态资源焕发生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蓝天永驻 幸福生活的鲜亮底色
在昆明人的朋友圈里,澄澈通透的“昆明蓝”是常年刷屏的骄傲。
这份“蓝”,源于持续不懈地攻坚。昆明狠抓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对工地实施“六个百分百”管理,抓好以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稳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淘汰老旧高排放车辆,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大工业污染源监管和治理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组数据印证成效: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9.7%,首次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和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2025年1—7月,空气质量优100天、良好10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8.58%,各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良好)标准,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昆明蓝”已成为这座城市最具辨识度的生态IP。
“春城绿”的成色亦在不断加深。昆明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打造出一批星罗棋布的城市公园、街头游园、口袋公园,绘就“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绿色生活图景。2024年,昆明市新增城市绿地206万平方米,开放共享绿地26.5万平方米,完成林草生态保护修复64.27万亩,新建和改造各类公园501个。从翠湖公园、大观公园等承载历史记忆的名园,到滇池畔的生态湿地公园,再到社区旁精心雕琢的“口袋公园”,绿色已成为融入市民日常的最普惠福祉。
优良的生态环境,让昆明成为人们喜爱的“春城”,也成为万千生灵栖居的乐土。在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一群优雅的“高原舞者”每年冬季如期而至,越冬的黑颈鹤种群数量从2010年的21只恢复到2022年的87只,近年来稳定在85只左右。城区的翠湖公园、海埂大坝,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已成为昆明冬日最温暖的风景。市民自发投喂、悉心守护,“人鸥同乐”的场景温暖了无数游人。
对“昆明蓝”的执着守护,对“春城绿”的精心描绘,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空气和宜居环境,更吸引了万千生灵共栖,成为昆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名片。
绿色动能 转型发展的澎湃引擎
守护绿水青山,绝非舍弃金山银山,而是追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金山银山。昆明正以创新为动力,在绿色发展的新赛道上奋力奔跑。
传统工业园区焕发生机。在杨林经开区、昆明经开区等地,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正在上演。通过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等方式,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绿色制造体系加速形成,为工业经济注入强劲的“绿动力”。
广袤田野上,“绿水青山”正孕育出高附加值的“金山银山”。寻甸县凤合镇依托水利、土地、生态三大资源优势,推动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杨家湾村“盒马村”的有机猕猴桃走向全国市场,“泵龙马铃薯”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东川区立足“昆明唯一河谷热区”优势,做强小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在尾矿库上建设集蓝莓育苗、种植、采摘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基地。如今,“东川开花洋芋”“富民茭瓜”等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着人们的餐桌选择。
最震撼的绿色逆袭,发生在曾经生态伤痕累累的东川区。这里曾因矿产开发导致生态恶化、泥石流频发。经过数十年艰苦卓绝的综合治理,狰狞的泥石流沟壑逐渐披上绿装。当地化“生态劣势”为“发展特色”,依托独特壮观的泥石流地貌景观,成功打造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泥石流汽车越野赛事品牌。引擎轰鸣,赛车在昔日的“魔鬼赛道”上飞驰,吸引了全球目光和大量游客。赛事经济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农特产品销售,让当地群众在修复家园的同时,端稳了“生态碗”,吃上了“文旅饭”。
如今,昆明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工业向绿、农业提质、文旅破局,成功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绿色动能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笃行致远 春城永续的绿色承诺
昆明交出的这份“两山”实践新答卷,厚重而鲜活。春城大地的生动实践深刻昭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非此即彼的抉择,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新征程上,昆明将牢记嘱托,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笃行不怠的奋斗姿态,在绿水青山间绘就金山银山的壮美画卷,让“春城”这张名片,因生态之美而更加熠熠生辉,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源源不断的昆明力量与昆明智慧。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发展永续——这是春城人民可感可及、实实在在的幸福图景,也是昆明对未来的庄严承诺。(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