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骗取银行上千万消费贷,4名贷款黑中介+30名职业背债人被判刑

发布时间:2025-08-15 08:10  浏览量:2

阿基点评:①“职业背债人”骗贷案的来龙去脉

1.案件基本情况

2022年12月,上海发生一起特大骗贷案。翟某某等4名非法中介与连某某等30名“职业背债人”(多为农民工、无业人员)勾结,通过伪造工作单位、薪资流水、公积金记录等材料,将不符合贷款条件者包装成医药公司、建筑公司职员,骗取上海某银行1110万元消费贷。到账后中介立即抽取60%佣金(约666万元),背债人实际到手不足四成。

该团伙还通过类似手法骗取两家银行50万元个人信用贷。资金多被用于高风险投机或非法转移,最终形成坏账。

2.司法判决结果

2024年9月,黄浦区法院以贷款诈骗罪判处翟某某等4名中介12年至3年9个月有期徒刑;30名背债人获刑2年半至2年3个月不等。

江苏昆山类似案件中,37名涉案人因骗取600万元贷款并POS机套现,被以非法经营罪、洗钱罪判处3-6年徒刑。

②黑中介的产业链闭环运作模式

黑中介已形成一条分工明确的犯罪链条,覆盖从招募到资金洗白的全流程:

1.前端:精准招募背债人

目标群体:锁定征信不良者、农民工或急用钱的年轻人,以“不用还贷”“到手30万”“银行内部有人”等话术诱骗。

利益分配:承诺背债人获得贷款金额的30–40%,但实际常被克扣。例如吴某企业贷款600万元,中介以“服务费”名义划走近百万。

2.中端:规模化材料造假

伪造证明:制作虚假劳动合同、社保记录、银行流水等,将无业者包装为高薪职员。

场景定制:针对不同贷款产品调整方案。如消费贷伪造消费记录,经营贷提供空壳公司转让(如吴某案)。

3.后端:资金套现与洗白

POS机虚构交易:通过控制的POS机刷卡制造虚假消费,将贷款以“退款”形式套现(江苏案中套现600万元)。

多层转账洗钱:资金经多个账户拆分转移,最终流入地下钱庄或赌博平台。某案例中5000万元贷款经空壳公司流入澳门赌场。

下表概括了骗贷产业链中各角色的分工与后果:

③监管如何挖出骗贷产业链

1.数据追踪与模型构建

江苏昆山案中,检察机关通过分析银行放贷数据和POS机刷卡流水,建立资金流向模型,将涉案金额从18.3万元追溯至600万元,涉案人员从1人扩展至37人。

新化农商银行通过反诈中心实时预警系统,拦截一起要求客户寄送网银U盾的诈骗,避免千万元损失。

2. 全链条司法打击

上海检察机关通过立案监督与追捕追诉,对中介、背债人同步追责,突破“仅惩处借款人”的传统。

对POS机套现者按非法经营罪定罪(涉案超100万元即追诉),洗钱环节则适用洗钱罪,实现分段精准打击。

3.监管科技升级

北京金融局运用大数据筛查识别中介营销话术(如“低息快贷”关键词),2023年摸排线索同比增长40%。

央行要求POS机“一机一户一码”,切断多商户轮流套现渠道。

④事件暴露的核心问题与信号

1.黑色产业链壮大凸显系统性漏洞

非法中介利用信息差和风控短板,形成“包装—骗贷—套现”的成熟模式。上海案中30余人团伙化作案,社会危害远超个体欺诈。

2.银行风控存在三重失守

贷前:轻信伪造材料,未执行实地核查(如包头银行案中抵押物估值造假致亿元损失)。

贷中:审批流于形式,某行长以“特批”绕过分级授权。

贷后:资金挪用监测缺失,5000万元贷款竟流入澳门赌场。

3.监管传递“零容忍”信号

刑事打击优先:将骗贷从民事纠纷升格为刑事犯罪,背债人亦担刑责(上海30人判例)。

银行问责强化:包头某银行因违法放贷收到检察建议,要求建立贷款终身负责制。

⑤针对性防控体系如何构建

为根治骗贷,需自上而下构建多层防御网:

1.银行风控升级

贷前:推行“双人突检+视频验真”,如昆明工行要求拍摄带时间水印的经营场地视频,抵押物用卫星坐标定位。

贷中:500万元以上贷款需第三方机构抵押物复核,杜绝“特批”漏洞。

贷后:资金流向三级穿透追踪(如识别POS机密集刷卡等异常)。

2.监管协同治理

机构责任:严禁银行与中介合作,严惩“内鬼”(北京金融局2023年处罚12名员工)。

司法衔接:检察机关对19件已生效的骗贷民事裁判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抗诉,避免“以民代刑”。

3.技术防御系统

AI识别假材料:云南律所对银行开展假证识别考核,提升信贷员反欺诈能力。

消费者教育:宣传“背债人”后果——征信崩塌(修复需5–10年)、子女考公受限。

上海千万元骗贷案绝非孤立事件,这背后是金融供给不匹配、风控滞后与法律认知不足的叠加。监管以刑事判决释放清晰信号:骗贷链条上的每一环均需付出代价,所谓“躺赚”实为“躺牢”。

未来防治需回归三重逻辑:

银行需抛弃“规模至上”,将风控从成本中心转为安全资产;

监管应推动数据互通(如社保、税务系统对接),打破信息孤岛;

消费者须认清“背债”= 自毁征信+刑事案底,远离“轻松获利”陷阱。

唯有形成“技术阻截+司法震慑+金融普惠”的系统,才能从根本上瓦解这条黑色产业链。正如检察官警示:“所有风险事件的起点,都是一份未被识破的虚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