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艺博会推荐艺术家 | 朱頔
发布时间:2025-08-14 19:50 浏览量:2
广州艺博会推荐艺术家
朱頔 Zhu Di
朱頔
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
佛罗里达大学艺术疗愈课程结业
江苏省常州政府助残项目社工
现就职于369养老机构作为艺术顾问
作品风格
原生艺术/艺术疗愈结合当代热抽象
黑白插画/电脑绘画/漫画
综合材料
Artistic Foundation
朱頔的创作扎根于扎实的学术背景——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的本科教育为其奠定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形式逻辑,而佛罗里达大学艺术疗愈课程的系统学习,则让她突破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边界,形成“艺术疗愈×热抽象”的独特表达体系。
关于“热抽象”Hot Abstraction
“热抽象”是现代抽象艺术的一种流派,核心是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元素的自由组合,直接表达艺术家的情绪、直觉或无意识感受,不依赖具体物象的模仿。它更强调创作中的“情感张力”,与注重几何秩序、理性结构的“冷抽象”形成对比。
朱頔的创作特色是“学院派技法+跨学科理念”的组合:
具备专业艺术市场认可的形式美感(如抽象语言中的线条韵律、色彩情绪)拥有区别于纯美学创作的思想纵深(结合荣格理论的无意识探索)。对于收藏市场而言,创作者的学院背景保障了技法成熟度,而跨界视野则为作品注入了可解读的多元维度,其作品往往具备更稳定的价值锚点。
朱頔装置艺术“云”系列
创作本身就是疗愈朱頔的艺术理念根植于原生艺术与艺术疗愈的融合,核心围绕“情绪与自我探索”、“生命循环”展开。她深受精神分析及荣格“意识与无意识”理论的影响,在创作中不局限于对美感的单一追求,更注重通过线性、点性等视觉语言捕捉情绪的流动,探索无意识层面的自我表达。
她认为艺术创作的本质应回归“非评判性”与“纯粹内在动机”——不必执着于技巧或“有用”的成果,任何能带来愉悦、安心的创造性活动,都是艺术疗愈的一部分。
她以“感受”为导向去创作,实则是一个自我关怀、重建内在秩序的过程,也呼应着她对“生命轮回”的理解:创作是内在能量的回归,是对“最初爱上艺术的自己”的重新遇见。
朱頔 《生命的轮回》系列 蜡笔画
疗愈主题的时代共鸣与稀缺性朱頔的创作锚点聚焦“女性议题”与“精神疗愈”,这一主题精准切中当代社会的集体情绪。在高压的现代生活中,艺术作为情绪出口的需求日益凸显,而她的作品以“非评判的创作”为理念,通过热抽象的线条、循环的圆形符号(呼应“生命轮回”),将无形的情绪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这种“共情式表达”极易引发收藏者的情感共鸣。
更具稀缺性的是,她将“疗愈”从个人体验上升为文化实践:从长沙女书群展中对女性历史资源的挖掘,到养老院、助残项目中用艺术连接群体,其作品不仅是私人情绪的载体,更成为社会议题的视觉注脚。这种“个人表达—社会关怀”的递进,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审美功能,具备了当代艺术收藏中愈发重要的“社会文献价值”。
女书公益展——潺述:她的文字似水穿过河流
朱頔参与女书公益展
朱頔的创作天然具备“大众友好”的基因,其接受度体现在市场反馈与情感共鸣的双重验证上。
从市场层面看,她的衍生品实践已形成清晰的受众基础:曾助力厂商销售20万张金箔书签,个人设计的游戏二创插画毛毯被多次复购,覆盖青少年群体与家长群体;从情感共鸣看,她运营的毛绒玩具、徽章、陶瓷盘等衍生品,在爱好者圈层已形成稳定传播,其受众的活跃度与粘性十分可观。这些数据背后,是大众对其作品“实用性与治愈感并存”的认可。她擅长将抽象的情绪表达转化为可触摸的日常物件,让艺术从画布走进生活,降低了大众接触艺术的门槛。
朱頔的衍生插画作品
而随着朱頔从二创转向原创IP,其作品将形成更统一的视觉符号(如融合女书、疗愈元素的标志性图形)。这种“可延续、可生长”的IP化创作,必然吸引一批看好“个人IP长期价值”的收藏者——他们既关注作品当下的情感价值,也期待IP成熟后带来的收藏增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