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支点建设丨民事检察促和解 消除昔日好友20年债务隔阂
发布时间:2025-08-15 08:44 浏览量:2
“太感谢检察院了,我二十年的心结总算解开了。”申请人李某由衷感激道。近日,仙桃市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民事裁判结果监督案件,通过取证调查、释法说理、公开听证等方式,最后促成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债务纠纷达成执行和解并履行到位,帮双方当事人既解“心结”,又解“法结”,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
昔日好友因债反目
“检察官,6万元的债务,我已经还了张某3万元,但有张收条找不到了,他就跑去法院起诉我,谎称我只还了2万,法院现在要对我强制执行11万元,希望你们能帮帮我。”2025年4月,市检察院接访了一位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李某。
据李某所称,20年前李某找好友张某借款6万元现金,并约定利息1万元,打了欠条后李某便外出打工,期间,李某曾返回仙桃,分3次归还张某3万元后再次失联。2021年,张某向市法院起诉李某。法院扣除李某已支付的2万元利息后,判决李某返还张某借款7万元并支付剩余逾期付款利息。今年3月,李某向市法院申请再审,因申请超过法定期限且证据不足被驳回。于是,李某向市检察院申请民事生效裁判监督,认为自己的借款本金是6万元而非7万元,且已归还3万元而非2万元。
陈年旧事真相难寻
二人借款时是现金给付,现已无法查清借款本金具体数额,本案争议的焦点是李某是否分3次向张某共计还款3万元。对此,承办检察官开展了调查取证。李某称,自己将1万元通过中间人转给张某的儿子张某超,之后张某向中间人出具了1万元收条,但李某只保存了收条的照片,且仅能提供向微信“超”转账1万元的二维码支付截图。时隔多年,收条原件丢失,收款人“超”的身份也无法核实,调查陷入了僵局。
李某和张某二人的心结因为历经多次诉讼越结越大,双方都认为自己“有理”。李某只愿意归还6万元,张某则要求法院强制执行李某财产后分配自己11万元本息。
检察履职终促和解
双方本是多年好友,何不各退一步、握手言和?一方面,检察机关对李某进行释法说理,分析利弊,告知其即便提出再审,所欠款项仍需偿还,二十年前的债务到现在还需支付一定利息。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及时向张某传达了李某和解的意愿,如双方达成和解,直接支付是最快、最有效减少张某损失的方式。
为让当事人充分表达诉求,解开双方心结,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市检察院决定召开公开听证会。听证会上,当事人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诉求,检察机关就案件事实和证据询问了当事人,针对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问题,听证员从法理和情理的角度发表听证意见。最终,李某和张某在人民监督员和法院执行局工作人员的见证下签署了和解协议,解开了多年的心结。李某向张某当场支付了7.5万元,一场历经二十年的债务纠纷终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监督不是目的,案结事了人和才是检察机关的履职追求。此次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是检察机关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自觉融入检察监督工作的成功实践。下一步,市检察院将以司法为民的不变初心,以“三个善于”为工作指引,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倾心擦亮“与民同行”品牌,努力将矛盾化解、息诉和解贯彻民事检察监督办案全过程。
来源:仙桃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