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系列:濡须口
发布时间:2025-08-15 08:36 浏览量:2
刘备夺取了益州,通过内外治理,使益州重现生机,刘备手下现在人才济济,成都周围经济繁荣,刘备的实力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孙权迁都建业,虽然更方便靠前指挥,但由此也对江防造成了很大压力。
建业的位置离曹操的地盘更近,孙权必须对长江防线做出调整,孙吴的濡须口防卫要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修建的。
从曹军江北基地合肥南下长江,中间隔着巢湖,合肥有一条叫施水的河流与巢湖相连,在巢湖与长江之间也有一条河,名叫濡须河,它发源于巢湖,流入长江。
江东的战船由长江出发,经濡须水、巢湖、施水就可以轻松到达合肥,反之亦然。可以说,在合肥与长江之间存在一条黄金水道,是双方必争的一条战略要道。
濡须口是濡须河的入江口,在长江北岸,孙权开始提出在此修建军事要塞时,大部分将领却持反对意见。
他们的理由是江东在长江上一直是防御性的,所以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江南,在长江对岸修工事没有必要,孙吴将士们擅长上岸杀敌,转身上船,有没有固定的码头无足轻重(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只有吕蒙认为修建这个码头十分重要,他认为:“打仗有胜就有败,谁也做不到百战百胜,如果打了败仗,敌人的骑兵来追,仓促之间哪还来得及上船(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
于是孙权下决心修筑濡须坞,作为秣陵上游最重要的军事基地。
濡须口两边是山,孙权依托它们夹水筑城,下了很大功夫,把濡须坞修筑得很坚固,同时储存大量军用物资,来抵御曹军的进攻(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
濡须坞就像一把锁,牢牢地锁住了曹军入江的门户,在这里驻守重兵,也是向庐江郡、九江郡方向拓展势力的战略支撑点,无形中把双方共有的长江天险变成了自家独有,在战略上完全处于主动。
这时曹操已经打完了潼关之战,重新把目光投向东南。曹操突然发现孙权已在长江中下游构筑起一条近3000里的长江防线,这让他很不舒服,他给孙权去了一封长信,发泄了心中的不满。
曹操给孙权指了两条路:一条路是把张昭、刘备杀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曹操会原谅孙权犯下的过错,重新利好,并把江东一带交给孙权长期治理,到那时可以享受高官厚爵。
另一条路是,如果不忍心杀张昭,把刘备杀了,也算数(但擒刘备,亦足为效)。对此置之不理。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准备率军东征孙权。董昭对曹操说:“自古以来,人臣扶植天下,从未有人能取得今日之功;即便有人能取得今日之功,没有人甘于长久地在人臣位置守下去。”
董昭说:“现在明公不愿意在这些事上有所不安,希望为保名节而不愿意承担更大责任,品德超过了伊开、周公。然而,如今的百姓更难教化,处于大臣之位,让别人在大事上猜疑自己,这确实得好好考虑一下。
董昭说:“明公虽然品行高尚,又明以法术,可如果不在此时明确根基,为子孙万世考虑,还是没有做到位呀。所谓明确根基,是指土地和人民,应该从这两方面有所建树,以便保护自己(以自籓卫)。”
于是,与列侯及将领们商议,认为丞相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由皇帝赐给他表示特权的九锡,来表彰曹操的特殊功勋。
荀彧认为: “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发起义兵的,怀有忠贞的诚心,严守退让的实意。君子以德爱人,不应当这样。”曹操因此很不高兴。(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董昭给荀或写信说:“现在曹公面对海内倾覆,汉室宗庙焚灭,他亲自披坚执锐(躬擐甲胄),四处征伐,栉风沐雨,已经有30年,他扫灭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得以被天下人所奉祀。”
董昭信中说:“可如今曹公只是与诸位将军同列,封候也只能给一县的封邑,这难道是天下之所望吗?”以曹操的地位和身份,在爵位上只能跟张辽、于禁这些人相等,这确实应该改一改。
但荀彧仍然坚持己见,对董昭的意见不予理睬。到东征孙权时,曹操上表请求献帝派荀彧到谯县来慰劳军队。
曹丕也参加了这次远征,荀或对曹丕说:“听说你能左右开弓射箭,这实在不简单。”
曹丕对荀彧说:“是啊,您还没见过我在马上昂首大呼,俯视马路、仰射月支的时候吧?”荀彧回答说:“那是呀(乃尔)!”
曹丕于是给荀或进行了详细介绍:“箭靶放在固定的地方,即使百果在平原上骑马疾驰,脚下是丰美的草地,追逐野兽,截杀飞禽,箭不虚发,射中猎物必须洞穿它,这才算高妙。
曹丕所在部队的军祭酒张京也在座,大家畅谈甚欢。
不久,曹操就借机留下荀彧,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的军事留在军中。
曹操大军向濡须进发,荀或因病留在寿春,喝下毒药而死。荀彧品德高尚,行为端正,而且有智谋,喜欢推荐贤能的士人。因此,当时人对他的去世都很惋惜。
荀或之死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传闻,有的甚至说,曹操逼荀或杀伏皇后,荀彧不从,于是自杀。
寿春逃到江东的人告诉了孙权这种议论,孙权深信不疑,他以告示的形式广泛宣传。消息又传到了成都,刘备知道后痛惜不已:“曹操这个老东西如果不死,天下就没有安宁的时候了(老贼不死,祸乱不已)!”
曹操这时虽然不喜欢荀或,但荀或跟随曹操20多年,为他做出了巨大贡献,曹操对荀彧也是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尽管近年来,荀彧对曹操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但那都集中在如何对待汉室这个问题上。
曹操以天子的名义追赠荀或为敬候,以表达对他的敬意。爵位由荀或的长子、同时也是曹操自己的女婿荀恽继承。荀恽娶的是曹操的女儿安阳公主,后来他担任过虎贲中郎将。
在曹丕与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他因为站在曹植的一边而被曹丕忌恨,从而不得志,死得比较早。
荀或还有其他几个儿子,荀俣后来担任过御史中丞,荀诜任过级别不太高的军职,荀觊较为有名,是个学者。
还有一个荀粲,是曹洪的女婿。崇尚道教,是玄学早期的倡导者,他与妻子很恩爱,29岁时因妻子去世,悲痛而死。
曹操亲率大军到了合肥,攻破孙权设在长江西岸的营寨,俘获孙权部下的都督公孙阳,要与孙权争夺长江天险(曹公出儒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
孙权得到报告不敢念慢,立即率领7万人马应战。
孙权派折冲将军甘宁率3000人为前锋,并给甘宁下达秘密指令,让他一到前线就发起攻击,打曹军一个措手不及。
甘宁挑选了100多名勇士,孙权赐给大家米酒和饮食。吃完,甘宁用银碗盛酒,自己先喝了两碗,然后再斟满交给都督喝。
这个都督可能有点紧张,伏在地上不能起来。甘宁火了,拔刀横在队长的膝上,对他进行呵斥。都督见他神情严厉,赶紧接过酒喝了,后面的勇士每人也都喝了一银碗的酒。
二更时分,甘宁率勇士悄悄出发(街枚出斫敌),杀往敌营。他们拔掉曹营的鹿角,潜入营垒,杀了几十名曹兵,曹营一片混乱,不知道有多少敌人攻进来了。
乱了好大一阵,等到慢慢平静下来,甘宁等人已顺利返回自己的大营。
甘宁连夜拜见孙权,孙权高兴地说:“这下子一定吓着曹操这老家伙了吧,让他也看看我们甘宁的胆量(足以惊骇老子否?聊以观卿胆耳)。”
孙权还对大家说:“孟德有张辽,我有兴霸,足以匹敌!”
儒须口附近的长江中有一个叫中洲的沙洲,曹操看到可以利用,于是命人乘油船率兵趁夜渡到洲上。哪知此举被孙权侦察到,立即调集水军前来围攻。
曹军不是孙吴水军的对手,仅被俘虏的就有3000人。
曹军两战皆负,吴军士气大振,反而主动到曹营外发起挑战,曹操下令坚守不出,孙权亲自来挑战,乘轻船从儒须口前往曹军营寨。
曹军将领要发起攻击,曹操说:“这是孙权前来观阵,后面没准有阴谋。”曹操于是下令军中整齐军容,严阵以待,弓弩不得安发。
孙权又向前行进了五六里才回去,在船上吹吹打打,故意气曹军(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没过几天,孙权又来挑战。这一次孙权是乘大船来的。
曹操倒不客气,下令射箭,弓弩乱发,箭射到船身上,射中得太多,把船都压偏了。
孙权下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船只保持平衡后下令回去(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曹操任命的青州刺史孙观也参加了这次濡须口会战,在战斗中被流矢射中左脚,但他仍然坚持战斗。
事后曹操对他进行了嘉奖和慰问,把他由偏将军升为振威将军。但孙观伤势却越来越重,居然死在军中。
随着春季到来,江水渐涨,孙权的水军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形势对曹军更加不利。吴军也有损失,有一艘五楼船在暴风下倾覆。
曹操在江上看到孙吴舟船整齐,感叹道:“生个儿子就应该像孙权这样,刘表的那几个儿子跟他比起来都如猪狗一样(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孙权大概也洞悉了曹操此时的无奈心理,给曹操写信说:“春水马上就要涨起来了,您应该赶紧撤退(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在这封信里孙权另外夾了一张字条,上面只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接到孙权的信后,对将领们说:“孙权没有骗我(孙权不欺孤)。
曹操下令撤退,首战濡须,曹军以失败告终。曹军撤退后,孙权指挥人马趁机攻占了江北的许多地方。
曹操担心沿江的各郡县被孙权占领,下令官民内迁,这一下造成大面积恐慌。沿江的庐江郡、九江郡以及蕲春、广陵等地有十多万户渡江,逃到孙吴。
经过此战,濡须口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当初花大力气修筑濡须坞看来是英明的。曹操撤走后,孙权决定留周泰、朱然、徐盛率领一部分人马在此守备。
孙权临走前在儒须坞设宴,大会诸将,大家喝得都挺高兴。席间,孙权突然走到周泰的席前,让周泰解开衣服,周泰及众人皆不知何意。
它们的菜历,周就讲起战年员伤的经过(权手指其创难向以所起。泰辄记昔战斗处以对)。问完之后,孙权让周泰穿好衣服,重新喝酒,欢饮到半夜。
第二天,孙权又派人给周泰送来自己车驾上的伞盖(明日,遣使者授以御盖)。孙权对周泰如此厚爱,除了周泰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外,还因为孙权始终不忘周泰当年舍身救命之恩。
有孙权亲自出面为周泰树威,徐盛、朱然也就心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