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种群密度超1只/k㎡ 百多台红外线相机捕捉踪迹

发布时间:2025-08-15 07:05  浏览量:2

3名专职护林员背包巡山。

一只穿山甲警惕地蜷缩成一团。

毛稔(rěn),别名为枝毛野牡丹。

鸟瞰乌禽嶂。

穿山甲是地球上现存唯一的鳞甲目哺乳动物,一只穿山甲一年可以捕食700多万只白蚁,让250亩森林免受白蚁侵害,有“森林卫士”之美誉。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数量急剧下降,2014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为“极危”物种。2020年6月5日,中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

位于惠州市惠东县西枝江源头的乌禽嶂,密林丛生,气候温润,是中华穿山甲栖息的家园。有专家指出,乌禽嶂或孕育着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的中华穿山甲种群。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前夕,南都记者探秘乌禽嶂中华穿山甲栖息地。经6年保护,这里中华穿山甲的数量已经突破100只。

惊喜发现 巡山时看到觅食的穿山甲母子

乌禽嶂地处惠州市惠东县与河源市紫金县的交界处,是惠东县东北部莲花山的支脉,因其山中岩石突兀,形同猛禽屹立一般而得名,其主峰海拔1186.2米。这里山深林密,峰高云锁,孕育着众多奇花异木和珍禽灵兽。

乌禽嶂省级自然森林公园中华穿山甲保育中心位于宝口镇的佐坑村。

乌禽嶂不仅是目前国内宝贵的中华穿山甲栖息地,还是东江一级支流西枝江的发源地。这里分布着大面积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除穿山甲外,小灵猫、斑林狸、中华鬣羚、眼斑水龟、欧亚水獭、紫纹兜兰、穗花杉等珍稀濒危物种在此栖息。

真正让乌禽嶂中华穿山甲引起国家林草局和各级林业部门重视并采取保护措施的是一个叫李成的人。李成,湖南人,80后。

2017年,李成开始关注西枝江源地的生态保护,多次利用假期前往惠东莲花山脉西枝江源地一带开展调查。走访社区时,他意外发现乌禽嶂山是国内罕有的中华穿山甲栖息地。

2018年8月,李成告别“都市白领生活”,放弃深圳IT工程师的优厚待遇,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组织了一支保护穿山甲的民间力量,创立了“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西枝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的保护。

2018年12月31日,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首次在惠东县乌禽嶂拍摄到国内首段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李成兴奋地介绍,这段影像中,一对穿山甲母子正在洞穴觅食。这一温馨画面在网络平台传后,引发广泛关注。

2019年7月1日,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带队考察惠东县乌禽嶂中华穿山甲保护工作,做出要加强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监测及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

种群调查 乌禽嶂穿山甲密度超1只/平方公里

2019年10月到2020年8月,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广东省林业局、惠东县林业局的支持下,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经过一年多的网格化野外调查,在乌禽嶂及周边调查范围60平方公里区域内发现至少生存着62只中华穿山甲,均匀分布于乌禽嶂不同区域,且种群结构合理,通过洞穴测量数据分析,其幼体和亚成体比例达28.5%,是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发现的种群数量最多,且最具恢复潜力的种群。

“所谓亚成体,就是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幼体,类似人类的青春期,代表着这个种群具有繁殖和恢复潜力。”李成介绍,自2020年完成乌禽嶂核心区域60平方公里中华穿山甲种群调查以来,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持续扩大,2021-2022年累计在原调查区域外围新发现5处穿山甲家庭分布,其中绝大部分为新鲜洞穴分布区,共有8处新鲜洞穴发现位于人行道或公路边,距离人类居住区直线距离最近仅300米,证实乌禽嶂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2022年1月公布,中华穿山甲在多个省份具有一定规模的繁殖种群,局部地区栖息地质量和连通性较好。其中,乌禽嶂林区近年共调查到穿山甲分布信息311条,发现新鲜洞穴308个;从红外触发相机获得的视频中识别出33只个体,该区域穿山甲种群密度超过1只/平方公里。

重拳保护 成立保护工作站 收缴非法捕猎工具

2020年6月5日,为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中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

李成介绍,自发现中华穿山甲种群以来,惠东县林业局与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宝口镇政府、安墩镇政府多方合作,在乌禽嶂地区成立了保护工作站,竖立宣传牌、召开护林员大会、派出巡回宣传车、开展科普下乡活动以及收缴非法捕猎工具,开展多次中华穿山甲保护宣传与禁猎行动,营造良好社区保护意识;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穿山甲保护专业巡护队,招募专职护林员持续开展穿山甲野外巡护和保护工作。

保护工作站累计巡护次数超1163次,巡护里程超5000公里,修缮巡护道路30公里,修缮简易巡护桥7座,建立了初步的管理与保护机制。

南都记者从惠东县林业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县以中华穿山甲为重点,不断开展乌禽嶂地区的监测保护工作,确保野生动物栖息地安全。在前期监测的基础上,今年再次投入200万元,在乌禽嶂地区设立固定野生动植物监测样线5条、动物固定监测样点5个、植物监测样方10个,进一步加强检测,掌握乌禽嶂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情况。

组建由10人组成的中华穿山甲专职护林员队伍和30多人的巡护队伍,分片划区对乌禽嶂地区实施巡护,发现鸟网、兽夹等第一时间进行销毁。

此外,众多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到惠东乌禽嶂穿山甲保护工作中。惠东县关注自然生态保护的热心人士在2021年发起成立“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获得国内诸多环保公益组织的帮助,并成功申报获得支付宝“蚂蚁森林”项目支持,成为广东省第一块“蚂蚁森林”保护地,并于2023年上线支付宝平台蚂蚁森林在线巡护游戏,吸引数千万人次在线参与支持乌禽嶂中华穿山甲的保护工作。

李成介绍,自开展相关保护工作以来,乌禽嶂及周边区域村民保护意识大幅提升,多次主动提供穿山甲信息,其中2021年、2022年、2023年保护地周边村民或电站职工分别救护中华穿山甲各一只,并主动联系巡护员。2021-2023年村民5次报告遇见中华穿山甲但再未捕捉。

2023年5月,佐坑村下角电站职工曹先生前往电站水渠进行巡检,发现渠道隔离网上趴着一只亚成体中华穿山甲,被困沟渠里爬不上来。他立即跟当地的穿山甲巡护员联系,成功对其开展了救护。

为鼓励更多村民参与穿山甲保护,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还给曹先生颁发了锦旗并予以奖励,称其为“野保卫士”。

探秘

乌禽嶂远观如黛

穿山甲真容难觅

每只中华穿山甲甚至有上百个藏身之所,这使得它们的行踪在山林之中非常隐秘。凭借不同寻常的捕食、穴居与避难方式,穿山甲家族在地球上已经生活超过了8000多万年。

一只穿山甲一年能吃掉700万只蚂蚁和白蚁,保护约250亩森林免受白蚁侵害。中华穿山甲繁殖很慢,一年几乎只生一个孩子,很难人工养殖或圈养。昼伏夜出,夜晚觅食,加之数量稀少,难觅踪迹。

从惠州市区驱车前往乌禽嶂,大约2个半小时车程。在惠东县白盆珠镇下高速,开始进山,历经九曲十八弯后抵达宝口镇,从这里远远就可以看到满目苍翠、远观如黛的乌禽嶂了。

乌禽嶂省级自然森林公园中华穿山甲保育中心位于宝口镇的佐坑村。作为革命老区,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这里的乡道村道修葺一新,平整宽畅,沿途有关乌禽嶂省级自然森林公园中华穿山甲保育中心的宣传牌随处可见。从佐坑村看乌禽嶂风景更为宜人,蓝天、白云、远山、田园、溪流、村落,如同世外桃源。

采访中,南都记者和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的专职巡护队员一起上山巡护,希望能够看到中华穿山甲的真容。8月11日下午2时许从该中心出发,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穿山甲洞见了不少,但没找到穿山甲。

乌禽嶂正如当地村民所言,仍是原始森林状态,即便是巡护员走过的小路,等下次重走,已经长满杂草。因此,巡护员们每次巡护都带着镰刀,方便开路。巡护期间,巡护员们还要兼顾发现穿山甲新挖洞穴,检查更换监测设备电池等任务。有时巡查线路较长,带着干粮上山,早上出发日暮才能回来。随身带的水喝完了,就喝山泉水,这里的山泉水甘甜甘甜的。

乌禽嶂山体庞大,气象万千,一天内,可能会碰到几种天气。时而艳阳高照,时而乌云密布,因此,巡护时雨衣也是巡护员必带的用具。碰到险坡,队友们还要相互帮助,就地取材使用木棍作为工具,前拉后推才能安全过关。

知多D

乌禽嶂

地处惠州市惠东县与河源市紫金县的交界处,是惠东县东北部莲花山的支脉,因其山中岩石突兀,形同猛禽屹立一般而得名,其主峰海拔1186.2米。这里山深林密,峰高云锁,是东江一级支流西枝江的发源地。

这里分布着大面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华穿山甲、小灵猫、斑林狸、中华鬣羚、眼斑水龟、欧亚水獭、紫纹兜兰、穗花杉等珍稀濒危物种在此栖息。

对话

乌禽嶂中华穿山甲破100只

周边群众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南都记者从惠东县林业局获悉,乌禽嶂中华穿山甲栖息地质量不断向好,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正在恢复。

设监测点会否让盗猎者掌控信息?

南都:请简要描述下乌禽嶂中华穿山甲保护地。

西子江保育中心负责人、惠东县自然生态促进会秘书长李成:该保护地覆盖宝口、安墩两个镇和佐坑等六个村,总面积约一百平方公里。整个乌禽嶂有五块监测样点区域,总共安装红外相机一百多台。

南都:设这么多监测点,安装红外相机,是否担心被盗猎者掌控信息?

李成:这个问题,我们也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穿山甲潜在的盗猎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本地社区。经过我们的保护宣传,本村已经基本不存在针对穿山甲的盗猎活动。即使不设立监测点标志,本地居民也比我们更清楚穿山甲的分布。因此,标志设立与否对本地人的盗猎行为并无影响。

另一方面是外来盗猎者,假设他们看到了警示牌,或者知道村里有穿山甲并企图偷猎。在他们还未进入栖息地,我们就能通过监控掌握他们的行踪。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保护和宣教工作,所有村民都是穿山甲的保护员,是我们的线索来源。一旦发现任何疑似或潜在的盗猎活动,他们会立即向我们报告。

保护穿山甲的困境是什么?

南都:6年来,我们都取得了哪些保护成果?

李成:我们团队在这里主要负责三项工作:一是穿山甲的反盗猎巡护;二是穿山甲野外种群动态监测;三是穿山甲保护的宣传与教育。通过近几年的保护工作,2019年到2020年监测到62只穿山甲,从今年最新的种群调查初步统计的数据来看,穿山甲已突破100只,随着保护宣传的深入,周边社区村民的保护意识逐步提高。现在平均每年能接到3起左右的关于中华穿山甲的救护的信息。这反映周边社区民众对穿山甲保护意识的显著提高。

南都:开展乌禽嶂穿山甲保护,存在哪些难题或困境?

李成:乌禽嶂穿山甲保护是从零开始的,目前,我们主要面临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专业人才短缺,以及巡护和保护基础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

统筹:南都记者 郭秋成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田飞 李晓慧 高永佳 郭秋成 实习生 黄素柔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