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他们丨英雄的故事,始终记得

发布时间:2025-08-15 08:30  浏览量:2

开栏的话

杨靖宇、彭雪枫、许世友……在河南,有许多1900年至1910年之间出生的“00后”。民族危亡之际,正值他们的青春年华,彼时的他们,面临着怎样的人生抉择?经历了怎样的艰难考验?即日起,本报推出“00后的他们”主题报道,“00后”记者、学生重访英雄故地,以“同龄人”的视角探寻百年前抗日英雄们的青春足迹。两代青年隔空相遇,这场关于信仰与成长的对话,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敬请关注。

“00后”英雄档案

姓名:杨靖宇(原名马尚德)

出生时间:1905年2月

籍贯:驻马店市确山县

主要功绩: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学生时代,投身反帝爱国运动;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9年赴东北工作,领导工人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创建并领导抗日武装队伍开展抗日斗争。

“00后”记者

武梦瑶“00后”河南日报见习记者

雷雨娇“00后”实习生,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学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波 赵若郡 见习记者 武梦瑶 实习生 雷雨娇

“85年前,一个名字刻进冰天雪地,他叫马尚德,就是大家熟知的抗日英雄杨靖宇……”8月14日清晨,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刚一开馆,讲解员王田就迎来了当天的第一批参观者。

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前夕,记者走进驻马店市,寻访英雄事迹,不仅看到了“天中赤子”短暂而壮烈的一生,也看到了当走出牺牲、生死考验的语境,新时代青年对红色故事的时代表达,对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

传承,在用心用情的讲解中——

“零下40摄氏度,5天没吃饭。”每当讲到杨靖宇将军牺牲前的场景时,王田的声音总是更低沉,“敌人剖开他的胃,里面只有几团枯草、树皮、棉絮。”她转身指向展柜,参观者的目光随之定格。

“这是1940年2月将军牺牲前最后的口粮。即使粒米未进,面对前来劝降的老乡,将军依然坚定反问:我们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两年前,初到岗位时,对于杨靖宇的故事,王田总是用“每天背讲解词”的笨方法。如今,每每讲起,她娓娓道来,像在讲“同龄”老朋友的故事。

“作为一名‘00后’红色讲解员,我想找到最合适的切入口,把英雄故事讲得更加深入人心,让信仰的星星之火在我手中继续传递。”在王田看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与英雄的时空对话,“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到杨靖宇在这个年龄时的经历和选择,我就觉得没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

传承,在栩栩如生的创作中——

“看,这就是我们的英雄校友当年读书的地方。”在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韩芳雨将手中的绘本与墙上的老照片并排摆放,照片里的“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在她的画笔下重现生机。

作为河南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韩芳雨与团队伏案半年,一笔一画勾勒出《青年杨靖宇》连环绘本。翻开书页,青年杨靖宇的形象跃然纸上:油灯下,阅读《新青年》,求知若渴;教室里,与进步教师争论救国路,目光灼灼。

在河南工程学院,杨靖宇英雄形象IP正以更多形式延续。思政课堂上,“学在靖宇母校,心怀家国天下”的育人理念深入人心;文创空间里,以其为原型的作品琳琅满目;校园剧场中,讲述他革命历程的短剧正在打磨排练。

“我们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英雄人物在‘小我’与‘大我’中的选择,让他们领悟什么是成长该有的担当,从而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青年杨靖宇》连环绘本指导老师马新全说。

传承,在春风化雨的教育中——

在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来自广东的小学生舒钰轩听着讲解员的讲述,不时停下脚步细细观看,“趁着暑假,特意让妈妈带我过来,就是想看看历史课本里的英雄。”

十几公里外的确山县靖宇小学,杨靖宇的雕像静静矗立。“看,这里是杨靖宇爷爷的母校!”稚嫩的童音清脆响起,孩子们挺起小小胸膛,满是自豪。

红色故事,是历史亦是未来。靖宇小学把4月、10月定为“靖宇月”,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编印德育读本等,在孩子们心中撒红色种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杨靖宇”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早已融入土地、沉入山河的锋芒。英雄的故事,后人记得,始终记得。

“00后”说

在这里,触摸青春的分量

□武梦瑶

靖宇大道、靖宇小学、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初抵驻马店,“靖宇”二字便如烙印般深深镌刻在我心上。

何为青春担当?何为青春使命?回望百年前的“同龄人”,我看到了杨靖宇将军用生命写下的答案,也触摸到了青春的分量——在民族存亡之际,扛起钢枪,以血肉铸山河;在家国危难之时,咽下风雪,用忠魂铸丰碑。把“我”变成“我们”,在青春岁月里,杨靖宇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家国命运。

作为一名“00后”记者,当我以青年人视角去探寻一位青年抗日英雄时,我发现,红色历史并非尘封的故纸堆,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我们站在岸边,与过往的青春遥遥相望,连接彼此的,是那些同样年轻的面庞和滚烫的心。

这红色的火种,从未熄灭。它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在大学生的画笔下,也在小学生挺起的胸膛上。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簇火焰添薪续力。

作为记录者,我愿做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不仅要写英雄壮举,更要写被英雄精神照亮的普通人的脸庞。正是这些平凡的传承与守护,构成历史最生动的底稿。我想,我们要传承的,不仅是那抹永不褪色的“中国红”,更是一种磅礴的、深沉的、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