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圆桌对话:“两山”理念指引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05-08-15 08:00 浏览量:2
编者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提出的“两山”理念,已成为中国的全社会共识和行动。“两山”理念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书写出怎样的答卷?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李志青: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贾卫列: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
孟浩:星展银行首席可持续发展官
从余村实践看中国生态智慧
李志青
站在湖州安吉余村的山坡上,目光所及是层叠的翠绿与错落的白墙黛瓦,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刻鲜红夺目。
作为一个月前重访余村的调研者,笔者亲身感受到的不仅是乡村环境的蝶变,更是一种发展逻辑的深刻重塑。“两山”理念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实践伟力,不仅重新定义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起本土性与时代性兼具的绿色发展理论体系,更是在广袤中国大地上书写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答卷。
一是重构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工业文明时代,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曾被视为难以逾越的路径依赖。在GDP至上的政绩导向下,不少地区陷入“砍树卖钱、污染环境”的短视循环,余村也曾是其中的典型。余村曾走过一段弯路,靠开采矿山、兴办水泥厂实现经济增长,村民腰包鼓了,却换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态创伤。这种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二元对立,正是催生“两山”理念的现实背景。“两山”理念推动中国社会形成共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价值转化可持续性,远非传统发展模式可比。
二是形成扎根本土的绿色发展哲学。“两山”理念的生命力,在于其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并与当代发展实践有机融合。在余村的精品民宿里,村民们仍会与作者说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话,但如今的“吃”已不是掠夺式索取,而是遵循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智慧。这种转变印证了“两山”理念对本土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余村当地重新恢复的村规民约中,既有禁伐林木禁排污水的现代环保条款,也有敬畏自然顺应天时的传统理念。这种文化传承与现代治理的结合,使得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社会获得了天然的认同基础。
“两山”理念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无疑形成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方法论,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设计,为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从中央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到各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再到全国范围内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这种上下联动的制度创新,使得绿色发展理念从理论构想转化为全国性的实践行动。
三是交出绿色转型的中国答卷。二十年间,“两山”理念的实践成效已从余村的“点”扩展到全国的“面”,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此次重访余村,笔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两山”理念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经济结构,余村关停矿山水泥厂后,引入高端民宿、竹工艺品文创园、生态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实现了从黑色经济到绿色经济的华丽转身。这种转型并非个例,今天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绿色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在全球治理层面,“两山”理念更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余村的实践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两山”理念正在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中国以“两山”理念为指导,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建立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机制。
从安吉余村的竹林深处,到全国的山川原野,“两山”理念的实践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中国发展。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融合了中国本土的生态智慧,更在实践中创造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亮眼成绩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两山”理念将继续指引中国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一场静默的认知革命,“两山”理念润泽人心
贾卫列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这一理念,重新锚定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文明坐标。它如一颗种子,悄然植入亿万人心田,重塑国民对生存与发展的认知根基。
二十年砥砺深耕,“两山”理念已成为绿色转型的基石。其核心在于打通“资源—生态—经济”的转化脉络,形成三阶跃升的闭环:初始转化(自然生态化)以生态修复筑牢“绿水青山”本底,守护自然资本的生命线;再次转化(生态经济化)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交易产品,实现初级价值释放;升级转化(经济绿色化)通过生态赋能推动产业升级,激活生态溢价与绿色创新。三阶转化环环相扣,迭代演进,织就发展与保护共生的动态网络。
“两山”理念的深层力量,在于彻底解构了“发展=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逻辑,重塑国民精神世界的三大认知坐标:价值重估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从“待开发的资源”升维为“生存根基的生命共同体”,让“生态有价”从口号变为全民共识;时间觉醒打破“牺牲环境换短期增长”的路径依赖,代之以“泽被后世”的生态伦理,“千万工程”中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正是其缩影;主体自觉使公民从“环保旁观者”转型为“生态权利人”,众多违章建筑拆除事件中的公众监督、云南亚洲象迁徙引发的全民守护等,彰显生态责任已融入身份认同。这场静默的认知革命,使中国人在农耕文明的“天人合一”传统与工业文明的生态困境间,走出了在发展中守护生命之源、在敬畏中创生文明之力的生态文明之路。
二十载践行,神州大地书写壮美答卷。山河重塑使蓝天碧水重回视野,美丽乡村唤醒乡愁,生态红线捍卫生命底线;产业涅槃使生态农业、绿色工业、低碳能源构筑新经济骨架,循环利用与数字经济赋能转型,绿色制造成为新国标;制度创新使碳汇交易、生态补偿、水权改革等激活“绿色金融”引擎,“双碳”目标引领深刻变革;文明觉醒使公众从“看客”变为“行者”,绿色消费重塑生活逻辑,生态自觉已沉淀为“日用而不觉”的新民俗。今日中国,人们于山水之美中见发展之机,在文明脉动中聆听自然的和鸣。
这也是一场润物无声的价值重塑,一次全民参与的“文明长征”。面向新程,需凝聚三重力量:
一是政府当为“引航者”,通过强化制度刚性,完善生态补偿、碳交易机制,以法治护航绿色发展;开展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将碳汇增量纳入考核指标,试点生态银行以实现碎片化资源规模化经营;创新政策工具箱,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推行ESG企业评价,激励技术破壁;构建协同治理网打破区域壁垒,建立跨区域生态合作区,共守山河血脉。
二是企业须成“革新者”,通过重塑生产逻辑,将生态成本纳入决策核心,开发低碳技术闭环;通过挖掘绿色金矿,投资生态农旅、可再生能源,抢占转型赛道;通过践行生态责任,开发“产品生态护照”(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可追溯),公开环境足迹,参与碳普惠体系,让责任竞争力成为新标签。
三是公众应为“践行者”,支持绿色产品,减少资源浪费,以日常消费推动产业变革;通过以行动守护,参与环保志愿网络,监督生态治理,成为绿水青山的“终身卫士”;通过理念传承,将生态伦理融入家教家风,培育新一代“自然之子”。
从余村萌芽到华夏生根,“两山”理念早已超越发展观之争。未来之路需以政府之智、企业之创、民众之力共同浇筑,让每一座青山都跳动经济脉搏,让每一湾碧水都流淌文明基因。这是中国的选择,也是人类建设“美丽星球”的路径方案。
中国绿色转型加速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变
【德】孟浩 (Helge Muenkel)
星展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已有30余年,在这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绿色能源转型取得了显著进展,成绩斐然,其积极影响和启发作用超越国界。事实和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中国新增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
中国在交通电动化方面也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它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国。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690万辆,其中6月单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占乘用车国内销量比例超过50%。中国的创新力量正在推动这些发展,例如比亚迪最近宣布其研发的新型电池和充电系统可使电动汽车在短短5分钟内增加400公里续航里程。中国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政策来支持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以及充电基础设施投资。
此外,中国在绿色基础设施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投资,包括绿色建筑、除电动汽车之外的可持续交通系统以及生态城市。中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比如“三北”工程。这些工程已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949 年的8.6%提高至2024年的25%以上。
2010年,我在上海遇到了我的妻子,当时她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我记得我们经常沿着外滩散步。几个月前,当我再次来到上海时,看到城市的变化。除了令人瞩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这里的空气比十多年前干净了许多。在绿色能源转型、电动汽车普及以及产业升级、交通改革和植树造林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主要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已大幅降低。
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包括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战略性和长期性规划,以及中国非凡的创新和制造能力。
在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凸显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标志着从生态修复向生态系统治理的转变,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框架。在此基础上,中国得以进一步强化法律框架和市场机制,以支持调动私营和公共部门力量实现这些目标。
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更有力地支持了《巴黎协定》及其温控目标。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正在推动创新并降低成本。中国在电动汽车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主导地位刺激了全球范围内的电动汽车普及,中国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50%以上。中国的绿色发展还创造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为可持续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中国的绿色转型能够加速全球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在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完成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转型。数据再次证明了这一趋势。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2024年中国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最大投资方,在清洁技术方面投资了8180亿美元,远超美国和欧盟。
因此,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释放了更多红利,为外资企业带来了重大机遇。随着中国持续重视可持续发展,外资企业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中国的绿色发展目标。“双碳”目标为绿色投资创造了有利环境,外资企业可以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创新解决方案并开拓广阔的中国市场。随着中国绿色经济有望进一步大幅增长,外资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绿色基础设施和可持续技术来充分利用这一趋势获益。
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单边行动必然无法应对这一全球性危机。另一方面,合作使各国能够集中资源、专业知识和影响力,推动有意义的变革。展望未来,必须优先考虑多边合作,并认识到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塑造可持续未来方面可以发挥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