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中国对战后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5-08-15 08:00  浏览量: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熄灭了80年,但其影响却绵延至今。回眸长时段的历史,19世纪由西方所建立的“中心—边缘”国际秩序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削弱。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牺牲并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球体系的变革者

二战后,中国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国际秩序“中心—边缘”结构发起了挑战,主要体现在:经济上,欧洲的衰落和非西方经济力量的壮大;政治上,帝国主义秩序瓦解与非殖民化进程;思想观念上,中国展开对“科学”种族主义的批判。

19世纪以来,国际经济秩序由欧洲列强主导,殖民地经济体系维持了西方的经济霸权。然而,二战使欧洲经济遭受重创,英国和法国的实力大幅削弱,无法再像战前那样主导世界经济格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非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战后,中国逐渐成为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还激发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对发展经济的渴望。二战后,非西方经济力量的崛起,逐渐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使非西方经济力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推动了全球经济秩序的多元化。

二战前,全球政治秩序建立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体系之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加速了帝国主义秩序的瓦解,推动了全球非殖民化进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使日本的殖民统治在亚洲地区彻底崩溃,也动摇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基础。印度、缅甸、越南等亚洲国家经受战争洗礼,纷纷开始了独立运动,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二战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非殖民化进程。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为殖民地国家积极发声,推动了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支持非殖民化的决议。非殖民化带来的国际关系的全球性,标志着国际秩序的多元化和民主化,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在抗战期间积极宣传反法西斯和反种族主义思想,西南联大等学术机构开展人种学研究批驳“西方优生学”。中国在二战后积极推动国际社会的平等与合作,呼吁各国摒弃“种族主义”观念,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独立。中国通过与其他新兴国家的合作,推动了国际社会对“种族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思想基础。

地缘政治的重构者

中国是塑造二战后全球国际秩序的一支独立力量,是两极格局的平衡器,重构了全球地缘政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的封锁和遏制,中国通过“一边倒”政策与苏联结盟,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逐渐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第三极。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一步增强了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不依附任何大国,积极推动多边合作,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缓解国际紧张局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冷战期间,一方面,中国的独立外交政策使其成为美苏争霸的关键变量;另一方面,中国还通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了亚非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重构了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和区域秩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直接改变了东亚地区的权力格局。在东北亚,日本的战败使中国成为地区主导力量之一。中国在二战后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独立进程。在朝鲜战争后,中国积极参与停战谈判,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重建,奠定了东北亚的战后格局。同时,中国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重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在东南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支持东南亚国家的反殖民斗争,为越南抗法战争提供援助。中国的反殖民政策加速了东南亚殖民体系的崩溃,并推动了该地区的民族国家建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签署了多项经济合作协议,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国际规范的创新者

在二战后国际秩序重构中,中国不仅是全球体系的变革者和地缘政治的重构者,还是国际规范的创新者。在外交文化上,中国挑战了弱肉强食的西方式的帝国主义法则。中国的传统外交理念注重和平,反对战争。与西方列强的扩张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和平外交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这成为战后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国际规范。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挑战了西方“强权即公理”的帝国主义逻辑,为国际秩序提供了新的理念。中国的制度设计创新包括,“共同安全”理念在朝鲜停战协定中的实践,以及对不结盟运动组织形态的改良性影响等。

中国的现代化理念和道路为国际秩序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往往伴随着殖民扩张和霸权主义,而中国探索了一条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为核心。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经济改革而非军事扩张实现崛起,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积极推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积极推动多边合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缓解国际紧张局势、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中国还通过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传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增进了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国的现代化经验表明,国际秩序可以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必须打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国际体系研究”(23VLS03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