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能源局:坚持生态优先 践行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5 08:57 浏览量:2
能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近年来,贵州省能源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进“富矿精开”,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服务美丽贵州建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贡献能源力量。
赫章韭菜坪风电场。刘坤伦 摄
能源发展向绿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革命的主攻方向。贵州能源始终坚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积极探索能源结构优化与清洁低碳转型的“贵州路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政策引领——
煤炭领域。出台《贵州省推动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煤矿机械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传统采矿技术深度融合。另外,印发《加快贵州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明确总体要求、建设目标、执行标准、重点任务、智能煤矿评定和保障措施等重要内容,对全省未来三年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和全面安排,出台一系列煤矿智能化建设标准和管理文件,形成了一套适应我省实际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印发《贵州省煤矸石填沟造地试点示范技术指南(试行)》。截至2025年6月底,完成第一批6个煤矸石填沟造地试点示范项目公示,现正有序推进建设。我省第二批21个煤矸石填沟造地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完成公示。开展煤矸石安全无害化处理难点技术攻关,加快推进2个重点煤矸石生态修复技术攻关及试点示范应用,其中,“贵州省煤矸石造土造地生态修复技术攻关及试点示范应用”已通过专家验收,组织开展了煤矸石和粉煤灰合成土壤技术研究。
电力领域。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煤炭与煤电、煤电与新能源“两个联营”政策措施,推动煤炭、煤电、新能源建设联动发展,印发《2025年度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计划》,进一步加快调整全省煤电结构,降低煤电机组排放和能耗水平,全力推进煤电行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印发《贵州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推动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印发推动全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到2026年,全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协调互补发展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主机年产能达到1000万千瓦。印发《贵州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4-2027)》,规划到2027年末,全省累计建设公共充电桩5.4万个以上。构建6个品种、4种方式和5个周期的电力中长期交易体系,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从4天延长至10天、2024年11月实现整月运行,研究出台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规则。
油气领域。大力提升全省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发展,出台《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2025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页岩气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2025年)》《贵州省城镇燃气和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文件,全力推动全省天然气产供储销协调高质量发展。尤其自2023年全省实施“富矿精开”以来,页岩气、煤层气增储上产进入快车道。2024年全省非常规天然气产量3.8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21%。截至2024年底,全省支线管道里程达3109公里、较“十三五”末(2020年)增加1441公里,全省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4018公里,累计联通64个县级城区。
科技赋能——
强化能源领域科技攻关。围绕煤矿安全高效开采、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等行业发展需求和关键技术,通过发布技术榜单、立项实施重大专项、争取财政专项经费等方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十四五”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3个、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1个、区域联合基金课题2个、首台(套)项目认定1个,获省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6项,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为能源行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源泉。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矿矸石山治理俯视图。刘坤伦 摄
能源结构变新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贵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关键突破口,纵深推进能源变革,推动传统能源向清洁高效转型,逐“绿”向“新”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推动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富矿精开”为抓手,不断优化全省煤炭开发布局,项目化、清单化实施煤矿“六个一批”分类处置,产能产量加速释放,规模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提升,构建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截至2025年6月底,推动播州区纸房煤矿、盘州市麦地煤矿等13处停产停建煤矿恢复生产建设,盘活产能630万吨/年。智能煤矿建设实现新突破,累计建成并通过验收36处,其中青龙、新田、发耳3个煤矿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新增建成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1个,累计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16个。
推进电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贵州正全力推进电力产业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方向迈进,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和“西电东送”枢纽优势,加速传统煤电转型升级,壮大清洁能源规模,强化电网支撑能力,构建西南区域电力枢纽。推动新光电厂、普定电厂、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工程1号火电机组等超超临界机组实现投运,其中织金“上大压小”项目采用世界首台660兆瓦超超临界“W”型火焰锅炉,显著降低单位发电能耗与污染排放,实现能源生产的集约化与清洁化升级。完成贵州能源大方电厂2×66万千瓦核准、500千伏水城(董地)电厂接入系统工程核准。截至2025年6月底,已开工16个煤电机组升级改造项目,装机规模672万千瓦;全省累计建成充电基础设施20.47万个,充电功率379.7万千瓦,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4.59万个。2025年1至6月,全省累计建成公用充电基础设施5228个,新增充电功率37.6万千瓦;全省绿电交易电量43.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4%,参与绿电交易的电力用户达703家,同比增长7倍。
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 李仲翰 摄
持续发展新能源产业。政策赋能与科技驱动双重推动,贵州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跃升,产业链条纵深拓展。目前,绿色电力装机占比超过六成,实现了水、火、风、光、储“多能互补”。截至2025年6月底,贵州电力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达到10038.8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达6090.7万千瓦。2025年1-6月,新能源新增装机811.98万千瓦,其中风电151.13万千瓦,光伏663.85万千瓦,累计建成装机3612.07万千瓦。2024年我省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为99.60%、98.00%,高于全国水平3.70%、1.20%。推动新能源与乡村振兴等协同发展,2024年至2025年下达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计划29个、装机121.77万千瓦、已核准5个项目累计装机25万千瓦。推进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截至2025年6月底,威宁自治县累计建成新能源装机435.2万千瓦,其中,风电137.4万千瓦、光伏296.3万千瓦、垃圾发电1.5万千瓦;在建风电光伏装机27.7万千瓦。
关岭光伏发电站。 刘坤伦 摄
推动天然气产业稳步发展。在“富矿精开”引领下,贵州油气产业围绕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及供应保障,加快打造“产供储销”全产业链体系。2024年完成全国第一个地方企业页岩气开发项目备案。截至2025年6月,全省煤层气探矿权40个、采矿权9个;页岩气探矿权17个、采矿权2个;累计形成储气能力1.62亿立方米。2025年1至6月,非常规天然气产量28380.5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55.18%;天然气消费量18.4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66%;煤矿瓦斯抽采量达15.14亿立方米;新建(含续建)天然气管道107.8公里、建成55.04公里。完成遵义正安LNG储配库二期扩建50万立方米液化工厂项目竣工,目前平稳运行。推动建设习水县天然气液化调峰储配库项目,预计9月初试运行。
能源产业链延长
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贵州能源领域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能源产业全链条,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不断将生态价值、产业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电动贵州”建设提速。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化运作”的思路,加快推进电动重卡充换电站建设,截至2025年6月底,全省累计建成42座。组织召开能源领域电动重卡推广应用现场观摩推进会,大力推介“贵州牌”电动重卡,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推广“贵州牌”电动重卡525辆。同时,指导能源企业结合实际开辟电动重卡绿色运输通道,目前已有26家电厂建成卸煤专用通道,61处煤矿建成装煤专用通道。
新能源装备制造协调推进。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印发推动全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组织全省相关单位、企业召开贵州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截至2025年6月底,建成风机主机厂4个、风机塔筒厂6个、风机叶片厂1个,在建风机主机厂4个、风机塔筒厂2个,拟建风机叶片厂2个;建成光伏组件厂2个、光伏支架厂5个、光伏逆变器厂1个,在建光伏组件厂2个。
新型储能建设有序推进。新型储能建设有效平抑区域电网波动,提升新能源消纳空间,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关键支撑,2025年1至6月累计充电电量5.4亿千瓦时、放电电量4.7亿千瓦时。依托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集群优势,新能源产业不断延伸和强化产业链条,截至2025年6月底,我省累计建成新型储能装机244.5万千瓦,在建46.7万千瓦,开工准备26.8万千瓦。
文 刘坤伦 王浩
编辑 贾鹏
二审 王浩
三审 王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