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会晤,四方博弈难有定论

发布时间:2025-08-15 09:03  浏览量:2

在美俄宣布将于8月15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举行首脑会晤之后,美国与欧洲和乌克兰领导人频频互动,协商有关俄乌问题的立场和政策。俄总统普京近日也与多国领导人通电话,通报美俄关系的最新进展,寻求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13日,美国、欧盟、北约和乌克兰领导人举行视频会议,协调美欧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和战略底线。泽连斯基透露,欧美领导人就与俄方谈判原则达成五项共识,包括乌方必须直接参与俄乌冲突的和平解决,若俄方不同意停火则应加强对俄制裁等。特朗普表示,打算在美俄峰会之后,再举行与普京及泽连斯基三人会谈。特朗普还称,如果普京不同意停止俄乌冲突,将面临“严重后果”。 美俄欧乌等方面的一系列外交动作和表态都显示,在美俄阿拉斯加会晤前,各方围绕俄乌和谈条件展开的博弈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综合来看,美俄会晤能为俄乌问题带来的“确定性”可能有限,会晤的象征意义或大于实际意义。 首脑会晤能够成行是美俄相互妥协的结果,美俄都希望打破俄乌问题僵局、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达成“交换”条件。对美方而言,美国政府急于借调停兑现承诺,彰显外交成绩。在重返白宫后,特朗普在推进“快速解决俄乌冲突”这一过程中屡屡碰壁,但其推动停火的政治考量依然未变:既想向世界展现外交能力,为2026年中期选举提振共和党支持率,减少共和党内部在对乌问题上的分歧,抵挡民主党以“援乌”为由的攻击;也不排除希望借此巩固其“交易大师”的形象,甚至冲击诺贝尔和平奖,提升历史地位的可能性。 而对俄方而言,推动与美对话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遭到极端制裁。虽然俄罗斯在冲突爆发后将对外经济合作重心转向友好国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直接制裁的压力,但不久前美方威胁对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能源贸易实施“二级制裁”,直接关乎俄罗斯能源出口命脉,可能威胁其经济与社会稳定。加上近期美国在俄周边部署核潜艇、在英国部署战术核武器等动作,俄方或许意识到,若继续坚持“一揽子解决俄乌问题”(要求北约停止东扩、乌克兰中立化等)的策略,或将使自身战略安全环境更加糟糕。这一转变也可以从俄总统普京在美特使威特科夫8月访俄时提出的“分步走”新方案看出端倪:第一步,以乌军完全撤出顿涅茨克以及其他领土条件换取全面停火;第二步,停火后再与有关方面协商长期和平方案、讨论“去军事化”等敏感议题。 此外,乌克兰和欧盟的诉求以及其影响也不容忽视。乌方和欧方的一系列表态显示出他们对于无法完全掌控自身命运的严重焦虑。二者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俄乌和平方案,这既可以看作是“政治正确”的表态,也可视作一个务实的谈判策略。 第一,表达不满是为体现“政治正确”。在乌克兰和欧盟看来,美俄的初步共识与他们的谈判目标差距较大。美俄绕开当事国和核心利益相关方讨论乌和平问题,本身就有程序争议,而这种“大国主导”俄乌问题解决的模式,也有悖于欧洲主张的多边主义原则。相关表态既是对现实主义政治的无奈反应,也是又一次“政治正确”的立场宣示。 第二,提出自身方案是争夺话语权的外交策略。欧盟担心俄罗斯未来复制“俄乌模式”威胁自身安全,乌方怕失去更多领土与安全利益。于是他们提出方案、划出“三条红线”——停火优先、对等的领土交换、明确的安全保障,并通过外交渠道传递给美俄,希望借此缓解被动局面。泽连斯基称“不反对美俄会晤,愿在一定条件下参与三方会谈”,就是希望即使上不了谈判桌,也要通过外交与舆论影响会晤,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 从美欧乌视频会议的结果和特朗普的最新表态来看,欧洲和乌克兰实际上已经对美方的决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美方采取的谈判策略可能是在各方立场间“找平衡”。此前,美国政府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认可俄方“以实际控制线谈判”的原则,甚至试图让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地属俄,但引发乌欧强烈反弹。经过与乌克兰的争吵和与欧洲国家的外交博弈,美方实际上已经逐渐接受“冻结冲突”思路,并以此与莫斯科方面沟通。有媒体披露,此次美方同意俄方“有条件停火”的方案是通过“领土交换”让乌方撤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以换取停火。或许在美方看来,这比2024年6月普京“要求乌方完全撤出乌东四地”的条件已有“进步”。未将“中立化”等议题与停火捆绑的条件,也符合美方“变通”后的基调,对美方而言已经有足够的吸引力。 领土与安全两大议题仍然是解决俄乌问题的“拦路虎”。可以预见的是,各方在相关问题上立场差距很难缩小,围绕俄乌问题的激烈博弈也将持续。俄乌冲突是俄罗斯与西方战略博弈的产物,背后有复杂历史经纬与现实矛盾,不可能靠一次会晤就能解决。美俄会晤虽为俄乌停火提供难得的“破冰”契机,但受限于双方的价值观差异、安全机制缺陷、地缘矛盾等,短期实现全面停火的难度仍很大。若美俄能够达成俄乌停火的基本原则与路线图,也许能为俄乌和谈创造一些机会。但是,即便美俄能够敲定“原则性共识”,具体执行细节仍需俄乌直接谈判。而这份模糊的“原则”要落地为真正的和平,还需各方持续努力。(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