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时刻又到了?创新药大火背后,真正推手浮出水面

发布时间:2025-08-12 03:32  浏览量:2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云半间、顾左右

在我眼里,医药、能源、和智能,是中国新时代的三大件。

前两天有个财经新闻主朋友来家里,说曾经被骂入尘埃的主投医药的基金经理葛兰,现在又被抬上顶峰,有很多人在他们分析节目的下面写着:

葛兰,女神——葛兰,我爱你!

简直没眼看。搜葛兰的新闻,弹入眼眶的是,“年内增长超60%,中欧基金葛兰时隔四年再限购”。

医药基金的走势,告诉我们为什么市场谄词不断,市场的高兴只有一个原因,赚钱。今年以来,医药基金净值远高于同类平均水平。看看今年7月21日,基金收益排名,前十名被医药霸榜。

东方财富choice显示,截止8月8日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过去一年收益率达到80.12%,同类产品排名位列前2%。

2025年7月以来,已经有几十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发布限购公告,太火爆,资金太多容易迷失方向。

港股医药也是烈火烹油,跟踪恒生创新药指数的ETF,远高于沪深300走势,主要成份股价格上天。

市场融资不断,2025年以来,香港市场已经有18家生物医药公司依据18A规则递交招股书,全年递表数量大概率会超过2024全年的20家。

支撑中国医药热潮的,到底是什么?

中国成为创新药中心

支撑中国创新药的是实力。

有一则新闻,给中国创新药加了一把火。根据医药魔方披露,在全球新药交易总金额中,与中国相关交易占比达到52.5%,DealForma数据显示,2024年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中,有31%的产品来自中国。

中国正式接棒美国,成为全球创新药交易中心。

中国医药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71万亿美元,中国市场以14.5%的复合增速领跑全球,规模超3.5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医药原创研究,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存在。

6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在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有73项来自中国的研究登上口头报告讲台。

券商分析师们连夜修改估值模型。摩根士丹利将三家头部药企的目标价上调20%,理由直指“中国原创研究首次在实体瘤领域实现对跨国药企的数量反超”,“中国创新药崛起”的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

全球制药巨头(MNC)加强与中国制药领域的合作。

今年6月,动脉网发布《中国创新药企:迈向全球市场的创新药BD主题报告》,目前已经有超过90%的头部MNC布局中国创新药管线;中国成为巨头扫货热土,两年来豪掷800亿美元,默沙东、阿斯利康、礼来制药排名前三甲。

过去五年,中国成为全球BD出海增长最快的国家。还是根据上述21世纪经济报道,有跨国药企亚太区BD(商务拓展)负责人说:过去18个月,中国药企转让早期研发管线的交易额同比增长300%,其中60%发生在临床前阶段。

一方愿买,一方愿卖,双方如此契合,是因为,在前几年融资低迷时,生物研究公司需要救命钱,而大型制药巨头面临新药空窗期。现在是双方最饿的时候。

5月14日,医药魔方发表了朱雪琦的分析文章,认为未来5年,制药巨头有大量重磅药品的专利保护和市场独占即将到期,会面临专利悬崖、有巨大的收入萎缩风险,仅百时美施贵宝一家就有近 90% 的产品收入面临专利到期风险。

对于全球的Biotech公司来说,这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与大型药企达成交易的超级周期,而中国恰好拥有这方面的优势,用小步快研,填补巨头的“单品稀缺”。

国内制药企业和研究机构热情满满,不出海就出局成为行业共识,原先是研发、实验部门切入,很快,中国大型制药企业(BigPharma)也加入竞争。

这些大型企业具有更完备的临床开发能力和商业化网络,国产创新药BD从单边的技术输出向合作研发迈进,价值分配逐步从固定里程碑分账,升级为动态的收益分成。中国也从原先外包研发、实验中心,向巨头的分区伙伴、合作伙伴转型。

2021年,石药集团子公司巨石生物将ADC授权给Elevation,被视为bigpharma参与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的信号。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License-out金额突破608亿美元,超2024年全年总额,今年将迎来突破性的进展。

到今年7月底,恒瑞医药与跨国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达成总潜在金额125亿美元的License-out合作,覆盖一款临床阶段呼吸系统创新药及11个非临床候选项目。这是深度合作,而不是单产品授权,不是一捶子买卖。

根据中商情报网最新发布的创新药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大型企业各自优势清晰,在一些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取得全球优势,有单点成线之势。

曾经只剩一口气的创新药企

靠国际化活了过来

一夜之间,中国创新企业和制药企业千树万树梨花开,已然破冰。

说到崛起原因,动脉网的报告认为,因为一些传统优势和新优势的叠加,比如原研药多、管线多、人效比高、研究论文多,中国有全球最有优势活力旺盛的研究人员。人家一年20万美元以上,我们大概少一个零。

我们具体分析起来,有两个原因倒是中国特有的,跟其他行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中国是原料药生产大国,从科研到制造,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再加上对动物实验等标准相对宽松,制药和研究效率因此得到极大提升。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CXO早已实现了国际化,从靶点筛选、动物实验到临床实验,胆子大、跟随步伐快,比西方的效率高得多,这从昭衍生物一度成为市场大热,就可以一窥究竟。

问题在于,这两大优势并非2025年才形成,十多年的优势,为什么现在才在国际上显现,根本原因何在?

其实,中国制药领域早就有了自己的优势,只不过阶段不同。显现出来的面貌不同。

跟制造业一样,中国制药行业的发展逻辑是,先生产原材料,然后打通制造业的上下链,最后外包某些溢价较高的环节,最后走自主研发。

从市场表现看,从最初的看重原料药企业,到看重CXO,最后看重创新力和市场力。

CXO是中国制药业国际化的预演,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段时间,中国CXO企业风光无限,龙头药明康德成为全市场瞩目的明星,这家企业就是中国研发、生产优势与国际药企产业链结合的果实。

通过CXO,中国与国际产业链嵌合在一起,从研发到标准,有了一套国际认可的规范准则,从合同研发到销售,CXO逐渐有了成为独立创新制药企业的基因,没有CXO,中国制药业国际化到不了今天。

但现在CXO行业面对地缘政治和业绩的双重压力。

地缘政治主要是美国的《生物安全法案》,这成为埋在主枚海外市场的CXO企业身边的雷。

美国总统拜登任期最后,曾经在2024年2月和9月签署了两项行政命令,认为美国“过度依赖”外国材料和生物制造,多年来将生物技术等关键行业离岸外包的做法威胁到了美国获取关键材料的能力,以及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倡议”。

此言一出,中国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等龙头CXO企业大跌,陷入外部失市场,从美国转移到欧洲,内部卷价格卷服务,国际收购支出增加,业绩受到冲击。

据西南证券的数据,2024年,CXO板块在2024年实现收入870.0亿元(-4.3%);实现归母净利润133.3亿元(-23.9%);实现扣非净利润总额132.4亿元(-20.1%)。

到现在为止,虽然相关法案一直未能通过,但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通过,潜在风险一直存在。

另一方面,二级市场大跌、导致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退出困难,投资一冷再冷,这不仅让创新药研发上游的CXO行业蒙尘,也让中国制药行业整体笼罩上一层阴影。

据澎湃新闻3月25日报道,2021年,生物制药行业融资达到了近十年顶峰,共发生了77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高达1358.69亿元。

之后行业降温,2024年融资事件虽然回升到551起,融资金额却降至496.95亿元,较峰值缩水超60%。

还记得2023年我们去苏州生物园区参访时,当地创新药研发基地的科学家们愁眉不展,拼尽心力只为活下去。

当时集采药政策层出不穷,制药企业股价如同白菜,一级市场死气沉沉,那些不得不成为企业主的科学家,惟一的指望是跟随靠谱的靶点找出自己的靶点,多设几条管线,在破产痢卖给国际巨头,以求能够活下去。

最后,大型制药企业也意识到了现金和生存的重要性,纷纷加入战团。

中国制药企业的国际化,是不得不国际化,幸亏有了国际化,才有了制药企业的生存,才谈得上今天的发展。

市场的导火索是政策,有些人算是想明白了

既然原材料红利、工程师红利、产业链红利三大红利是一以贯之的,是长期存在的,起的是长期的基础作用,那么,造成国内制药板块大涨大跌的短期导火索,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是政策和突发事件。

医药行业曾经的大涨得益于政策红利带来的财富效应,比如科创板开放、港交所新政,新冠疫情催化出疫苗公司的行情。

市场下跌与疫情相关,也与政策相关。疫情下跌加上集采价格今年一跌、明年再跌、一沟更比一沟低的预期有关,

但这两年以来,形势突变,政策对创新药大力支持,尤其是2025年以来,对创新药的支持有目共睹。

8月11日,经济日报的报道罗列出如下政策: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创新药,国务院也作出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重要部署。近期行业主管部门又相继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等,各种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政策频发。

一份经济类官媒对创新药详加论述,在字里行间流露呵护之意,意义很明确。

如果说,2024年对政策还在观望,2025年两会后彻底明确,信奉“干就完了”的投资者一拥而上。

更不必说,今年6月30日发布了《若干措施》。

第二天,7月1日,国家医保局还非常郑重的举办了“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7月31日,央视新闻报道,为鼓励药品研发创新,国家医保局制定了“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将给予高质量创新药更高的定价自由度、效率更高的挂网流程以及更长的首发价格稳定周期。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允许创新药价格更符合研发风险收益比,医保与商业保险一同支持创新,支付体系也更加完善。

在医保局的发布会上,还引用了两组数据,显示在审批速度方面的优势。

2018-2024年,我国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24年获批数量达48种,是2018年的5倍以上,今年上半年已近40种,井喷效应明显。

从2018以来,共有149个创新药(主要是1类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占新增药品数量的17%。截至今年5月底,协议期内谈判药医保基金支出已达4100亿元,带动药品销售金额超6000亿元。2024年当年协议期内谈判药品基金支出已超过1000亿元,可以说医保是在真金白银支持创新。

支持创新和原研的好处是实打实的,中国抗癌协会根据2023年病历数据分析显示,目前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已从十年前的33.3%提升至2023年底的43.7%,相当于每年多挽救50万患者生命。

一次次的政策支持,加上创新药企的实力,终于迎来了一波创新药企的市场高峰,像夜晚的海浪一样上升。

你要说中国创新药目前有些成绩,是因为中国产业链完善,中国成本低,中国企业努力,全都对,但那些一直都在,没变过,那么,这几年惟一的大变量就是政策了。

转变的核心就一句话,让人赚该赚的钱。顺理成章的,投资者也就能赚到钱了。

形势比人强,政策比聪明和努力重要。

还要看到,创新药交易金额中心、实验中心,不等于真正的创新药中心,也不等于交易中心,这还要艰苦努力。

截至2024年底,中国A股医药板块总市值约为3万亿元人民币,而强生公司2024年市值约为3748亿美元(约合2.6万亿元人民币)。

医药魔方的分析文章中说,研究机构Biotech和大型制药企业合作,有了更多谈判话语权,有机会分到更大的商业蛋糕。但是,选择与成熟的大型制药企业合作,无论是license out、共同开发,甚至是直接被收购,会让创新直接纳入已经成熟运作的商业价值网络当中,也就消除了通过创新取代成熟商业体系的可能性。

国际制药巨头的地位,暂时无法撼动,那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好在,我们走在往前的路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