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楹联文化的一次全面激活
发布时间:2025-08-15 08:35 浏览量:2
陈仁仁
近期,湖南日报社编著的《楹联里的湖南》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近年来湖南日报社组织的一档大型融媒体栏目《楹联里的湖南》系列报道的结集。此栏目于2023年4月开始在新湖南客户端上线,一做就是两年,广受社会好评。可以说,该栏目的成功和图书的出版,见证了湖南楹联文化的一次全面激活。
楹联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其复兴是历史的必然。2006年,楹联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文化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地发展起来。湖南自古便是楹联文化重镇,有“中国楹联文化强省”之称,为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先生在《楹联里的湖南》序言里所说:“纵观楹联文化近代约100年辉煌的历史,正是湖南人和湖南这片热土引领了全国的潮流。”
本书及其融媒体栏目《楹联里的湖南》,在如下几方面体现出的创新,令人印象深刻。
其一,社会各界多方联动。每期作品都以记者对解联嘉宾进行采访报道为基础,为此湖南日报社组织起了专业采写编播团队,以及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文化部门等百余名解联嘉宾,将社会各界有效联动起来。而且注重在地化,不同地方的楹联,尽量邀请当地的专家来解联,使文化报道更接地气。湖南日报社还联合相关组织,连年开展“新时代的春联”原创大赛,吸引全球华人参与楹联创作。
其二,精选楹联颇具系统。湖南楹联文化底蕴深厚,数量众多,仅《湖南对联大典》收录的对联便达八万余副。观《楹联里的湖南》选联思路,颇见其系统性。全书从岳麓书院大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开始,先解岳麓山名联,继而橘子洲、天心阁等,由长沙、衡阳、株洲、湘潭等以至湘西,省外名联又别为一编。所收楹联的系统性与代表的广泛性,体现出策划人视野之宏阔、胸怀之宽广。
其三,解联深入引申到位。不少楹联的解析引申出了相应的学理探讨,但表述都是深入浅出的。比如岳麓书院二门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记者与解联嘉宾李清良教授一道通过阐发其深刻意涵,回应了对此联有“合掌”之嫌的质疑。又如对新化上梅古镇向东街牌楼联的解析,不仅使人了解到联语背后藏着的新化繁华商贸史和梅山文化内核,而且论及此联作者和书写者鄢福初先生在撰联和书法创作上“虚实结合”的共同特点,揭示出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性。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在引导读者做进一步的思考。
其四,呈现形式活泼多样。本书每篇篇首,便以四分之一的篇幅贴出该楹联原物高清图片,文中插入楹联所在建筑物及其所在场景图,像素清晰、构图讲究,楹联书法及其场景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和美的感受。每篇以解联文章为主体,行文以记者采访为视角,介绍楹联的背景知识,引出解联嘉宾对楹联内涵的解读,文化报道的现场感使人倍感亲切。每篇末尾所附《记者手记》进一步升华主题。本书所述的新媒体专栏,其呈现形式更为丰富,还包括了视频、AI海报等适用于网络传播、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上以固定的频率高效更新,新媒体活泼多样的形式为栏目积累了大量人气。
以上几点管中窥豹,让人领略湖南媒体人的创造力。这大概也是湖南楹联文化能被再次激活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