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剪鸭村”创始人王羽:青年人为什么来乡村?

发布时间:2025-08-15 09:08  浏览量:2

“放松就来剪鸭村、摆烂就来剪鸭村、减压就来剪鸭村。”,坐落于秦岭脚下的鄠邑区栗峪口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质朴的乡村风貌、开放的引才政策,吸引了众多外乡创业者前来发展。

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栗峪口村“剪鸭村”品牌形成了土锤咖啡、山炮茶饮、狗湿地、阿喵茶餐厅、“秦托邦”数字游民社区等各类业态。2024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62.6万元,综合经济收入达6000余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39万元。

一群怀揣热忱的外乡人将青春与热情倾注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如何以创新思维赋能乡村?又通过怎样的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近日,陕西网专访“剪鸭村”品牌创始人王羽,深入探寻这个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剪鸭村”地标

游客—旅居者—乡村创业者

“剪鸭村”谐音“减压村”,是栗峪口村为吸引年轻人打造出的一个生活空间品牌,寓意着让乡村成为人们离开城市喧嚣后的温暖港湾。

起初,土锤咖啡在栗峪口村落地并迅速火爆西安周边,成为网红打卡热点。王羽和团队认为,与其发展连锁咖啡店模式,不如深耕乡村,做整村运营。

“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餐饮休闲是很好的切入点,这可以帮助城市消费者,很快地享受到乡村服务,并且零距离接触乡村。”王羽谈及最初的构想。

基于这一理念,“剪鸭村”陆续打造了如土锤咖啡、山炮茶、阿喵茶餐厅等餐饮服务,成功吸引了大量西安周边市民前来消费。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他们发现这种模式存在一个明显短板,受节假日客流量波动、交通距离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复购率很难提升。

于是,“剪鸭村”开始转型,从单一餐饮转向更具深度和延展性的体验项目,蝴蝶生态花园、漆器疗愈工作室、自然教育等内容开始一一落地。

“比如我们的自然教育项目,就是组织大家进山里认识花草虫鸟,亲近大自然,介绍遇到的植物幼苗,记录遇到的野鸟、昆虫,让人们真真正正地去认识秦岭,爱上秦岭。”王羽介绍,这些项目不仅能够持续更新,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体验。

乡村想要可持续发展,仅仅靠乡村休闲综合体远远不够。

“剪鸭村”开始与鄠邑区政府合作,推出乡村创客孵化平台,通过展现乡村创业的机遇和乡村生活的魅力,吸引项目落地生根。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推出“社区生态”理念,通过打造乡村青年社区,正式开启社区营造的新阶段。

“在乡村,做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生态,既有社会价值,也有商业价值。”王羽解释:“我们通过网红业态吸引游客,再通过良好的体验和服务让游客转化为旅居者,再以社区的模式,争取将旅居者转化为乡村创业者。”

在“剪鸭村”,你可以是来放松的消费者,可以是一个短租、长租的生活体验者,也可以是一位扎根乡村、发展乡村的乡村创业者。

旅居者们在青年社区里工作

让青年人愿意留在乡村

当前,许多乡村基础设施建好了、产业项目上马了,却因为人留不住而后劲不足。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让年轻人真正地愿意来村里,跟村里的人、自然、文化建立连接,然后再转化成商业和生产行为。”王羽解释道。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由工作者和远程工作者,他们不仅有个人能力和支付能力,而且生产和行为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

“我们认为这部分年轻人是来到乡村的重点人群,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他们愿意待在村子。”王羽补充说:“把青年社区空间、品牌、服务等曝光出去,让更多的青年人愿意从城市来到这里。”

“剪鸭村”通过数字游民社区这个切口,将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的人以旅居的形式吸引到乡村,同时从中筛选出愿意留下扎根的年轻人,他们可以是创业者,也可以是某个团队的合作伙伴、员工。

为了让留下的创业者更好发展,“剪鸭村”为他们提供涵盖人际关系协调、资产支持、流量赋能及新媒体技能培训等切实的系统性扶持,降低青年下乡创业的门槛。

“我们不仅要让年轻人愿意来,更要让他们能留下、发展好。”王羽表示,愿意来乡村的年轻人,他们放弃了城市里的很多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扩大曝光,从而提供更好的乡村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各种障碍。

在“剪鸭村”的带动下,一批富有创意的微产业在村里生根。有人创办宠物乐园,有人经营起陶艺手作、漆器工坊、垂钓乐园。有人组织创意市集和助农活动,有人发挥各自技能,帮村民设计农产品包装、策划乡村集市,碰撞出产业的新火花。

当一批有热情、有才能的年轻人汇聚乡村,乡村就有了发展的潜力和态势。

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向青年人才伸出橄榄枝(受访者供图)

1/3数字游民 1/3新村民 1/3原住民

当前,栗峪口村“剪鸭村”聚集了八十位常驻年轻人,一半左右是本村或来村创业者,另一半是各地的旅居者。

“我们计划打造一个百人规模的多元共生社区,由1/3数字游民、1/3新村民、1/3原住民共同构成。”王羽介绍道,在这个共同创造的过程中,新村民与原住民不再是两个世界的人,而是一起讲述、一起变现、一起生活的新乡村合伙人。

青年群体为村庄带来了“新潮”,音乐节、艺术展、品牌联名、时尚消费与投资逻辑,为村庄注入了内容与话题度,也为村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与就业。

在青年社群的参与推动下,本地非遗技艺、传统民俗、自然教育资源被重新激活与再设计,成为有传力、有商业潜力的文化资产。

“未来,随着青年社区成员与村两委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并通过议事协商实现共建共治,便有望打通乡村治理与乡村经营融合的新路径。”王羽展望道。

在选址过程中,“剪鸭村”团队曾考察了多个村落,最终选择栗峪口村的关键因素,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展现出开放热情的态度,他们不仅全面推介村庄优质资源,更全程助推项目落地。

“正因如此,我们特别重视与村集体的利益分配机制。”王羽强调:“通过将房租收益的10%返还村集体,同时确保村民获得合理租金收入。对于使用衔接资金的项目,团队也严格按规定比例向村集体缴纳相应费用。”

昔日冷清的村庄在青年和村民的共同参与下逐渐热络,原有的封闭人际结构被打破,移风易俗不再靠“宣讲”,而是在共同劳作、创意迸发、利益共享的日常中自然生长。

如今,“剪鸭村”的模式正在悄然改变乡村的发展逻辑——不再是简单复制城市的商业形态,而是通过构建体验、连接、共创的生态闭环,让乡村真正成为年轻人愿意扎根、能够成长的热土。

在这里,网红经济只是起点,而人与乡村的深度互动才是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