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警方创新“旅游警务”破解昆明老街的“安全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5 09:17  浏览量:2

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护国派出所

当暑期人潮如织漫过青石板路,昆明老街的朱漆门窗在30万游客的镜头里定格成流动的风景。在这片承载着昆明记忆的“网红”打卡地,护国派出所用一组“警务创新组合拳”破解了城市中心商业集中区的治理难题——昆明老街党群服务中心里“调解品牌”化纠纷于无形,“护小侠”治安志愿者的红袖标穿梭在街巷间织就安全网,无人机的“鹰眼”从高空守护着每一寸热闹……这套融合了党建引领、群防群治与科技赋能的“旅游警务”模式,正成为都市核心区治理的新范本。

30万客流背后的“治理考题”

当百年老街遇上“网红时代”

“‘五一’假期单日人流量突破30万,国庆黄金周连续7天超28万……”翻开护国派出所的工作日志,一组组攀升的数据背后,是昆明老街从“历史文化街区”向“顶流打卡地”的蜕变。

作为昆明市中心商业集中区的核心板块,这片15万平方米的区域汇聚了1368家商户和15处历史遗迹,奶茶店前排起的百米长队、汉服爱好者穿梭的古巷、直镜头里闪烁的灯光,让老街日均人流量常年保持在10万余人,节假日更是迎来“井喷式”客流。

“人潮就是‘大考’,游客的安全感就是‘评分标准’。”护国派出所民警指着老街导览图介绍,辖区内商业密集、业态复杂,扒窃、消费纠纷、游客走失等问题曾是治理难点。

2025年春节期间,一名游客因商铺排队插队与店主发生争执,围观人群一度堵塞巷道,最终靠民警现场调解才化解矛盾。这类“小纠纷”在大客流下极易演变成“大隐患”,传统警务模式面临着“警力有限、需求无限”的现实挑战。

破题之策,始于对痛点的精准把脉。护国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联动区属部门建成集展示、服务、调解等功能为一体的“红色综合体”——昆明老街党群服务中心,形成了“6+13+N”等经验做法,打造出具有“护国”特色的矛盾风险调解品牌。近三年,邻里纠纷下降22.73%,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以上。

“我们必须跳出‘被动处警’的思维,把警务工作嵌入老街的‘毛细血管’。” 护国派出所民警说,一场围绕旅游警务的创新实践,在青瓦白墙间悄然启动。

党群服务中心里的“调解密钥”

让矛盾在“家门口”化解

走进昆明老街党群服务中心干净整洁的调解室里,一场消费纠纷在“老街和事佬”王阿姨的调解下画上句号。来自重庆的游客张先生购买银饰时,对成色产生质疑,店主坚称“假一赔十”,双方争执不下。王阿姨翻开《老街商户诚信档案》,对照银饰检测标准耐心解释,又调出店铺监控还原选购过程。不到20分钟,双方握手言和。这正是护国派出所创新推出“老街调解品牌”的日常一幕。

2022年以来,护国派出所引入“党建引领、部门联动、警民联治、资源联享”理念,由街道协调公安、司法、城管、市场、社区等6家职能部门进驻,昆百大等13家“党建联盟”单位加入,汇聚N种社会资源力量,依托合力建成昆明老街党群服务中心,突出主动排查、提前干预、就地化解,在预防和化解各类涉旅矛盾纠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专业性和实效性,护国派出所依托昆明老街党群服务中心组建专门调解队伍,社区民警与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社区法律顾问等组成联合调解团队。联调团队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定期开展调解技能培训与法律知识更新学习,提高调解员在各类矛盾纠纷处理中的专业素养,确保调解成功率。

以法为尺,以情为度。依托昆明老街党群服务中心的专业团队,护国派出所实现了对周边矛盾纠纷的及时排查化解,社区志愿者凭借其在邻里间的威望和亲和力,协助开展调解工作,缓和当事人情绪。社区法律顾问为调解提供法律支持,确保调解结果符合法律规定。

今年以来,在辖区游客数量剧增的情况下,实现了买卖纠纷下降27.39%、劳资纠纷下降28.81%的成绩,以实实在在的化解成效,守住平安建设的“第一道防线”,昆明老街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旅游警务”一张靓丽名片。

“现在商户之间、游客与商户的纠纷,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到来这里找‘和事佬’,老街的‘和气’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昆明老街物业经理感慨道。

“护小侠”红袖标矩阵

千双眼睛织就群防群治安全网

“小朋友别跑太快,路滑!”“街道狭窄,请大家注意秩序,保管好随身物品!”每个周末,戴着红袖标的“护小侠”治安志愿者刘阿姨都会准时出现在老街,她肩上挂着对讲机,口袋里装着派出所的便民服务卡片。

这支由警辅、城管、商户店员、社区居民、保安、外卖员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如今已有1600余名成员,他们像散布在街巷里的“安全细胞”,用“看得懂的方言、听得进的提醒”守护着游客、市民的安全。

2022年5月,三名外卖员(治安志愿者)在麦当劳餐厅挺身而出,制服了一名持刀男子。这件事让护国派出所意识到,城管、商户店员、社区居民、保安、外卖员等群体分布广泛、机动性强,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能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得力帮手。

随后,派出所依托党建带群建的志愿服务模式,联合周边2个派出所、76名党员民警,带领辖区不同类别群体共同组建了“护小侠”志愿服务队,设计统一了“护小侠”徽章、红袖标,并配备对讲机,适时组织开展应急处突、基础防范等培训,建立“护小侠”积分奖励制度。

如今,护国派出所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闹市警务工作,引入“党建引领、政商促动、警民联治”理念,升级“春城红袖标”治安志愿者。组建的8支“护小侠”治安志愿者队伍协助开展面上巡控、重点盯控、要素管控等工作。

今年以来,“护小侠”配合公安机关抓获嫌疑人12人,找回走失人员53名,寻获丢失物品89件,参与重大安保及大型文旅活动值守30余次,及时干预矛盾纠纷200余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500余处,成为平安春城的一道靓丽风景。

“我们来昆明旅游,孩子不小心在巷子里摔倒了,正不知所措时,多亏旁边的‘护小侠’阿姨及时帮助我们,还带我们去了医院,让孩子得到及时救治。”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女士说,看到红袖标就觉得安心。

无人机“鹰眼”俯瞰平安

科技赋能破解“街巷盲区”难题

“注意!光华街与正义路交叉口游客较多,请注意疏导!”端午假期第一天,护国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的大屏上,一架警用无人机传回实时画面,值班民警通过语音喊话功能,引导游客分散通行。这台搭载了热成像摄像头和4G图传设备的无人机,正是派出所应对老街复杂地形的“秘密武器”。

昆明老街建筑密集、巷道狭窄,传统地面巡逻存在不少视觉盲区,尤其是人流量高峰时段,民辅警徒步巡逻一圈需要40分钟,而无人机升空后,4分钟就能完成全域巡查。“我们给无人机划定了禁飞区和巡逻航线,既能快速发现拥堵、火情等隐患,也能通过高空喊话第一时间处置。”护国派出所勤务辅警、警用无人机操作员展示着后台数据,系统会自动识别人员密度,当某区域人流量超过阈值时,会立即向综合指挥室发出预警。

更贴心的是,无人机还承担着“空中向导”“反诈宣传”“禁毒宣传”等多个角色。2025年春节,派出所通过无人机巡查发现某巷口因人群聚集存在拥堵风险,立即调派巡逻小队前往疏导。同时,通过广播提醒游客,全程未发生踩踏、摔伤事故。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它让警务服务更有温度。”护国派出所勤务辅警说道,现在无人机每天飞行10个架次,累计巡航里程超过3500公里,相当于昆明到哈尔滨的距离。

从治理到“智理”

旅游警务的“老街经验”如何复制

夕阳西下,昆明老街的景观灯、路灯渐次亮起,“护小侠”队员们在巷口交接巡逻日志,无人机完成最后一次巡航缓缓降落,党群服务中心的调解室里,最后一位游客的咨询得到满意答复。这幅人潮与秩序共生的画面,正是护国派出所“旅游警务”创新的生动注脚。

如今,这套融合了党建引领、群防群治、科技赋能的“旅游警务”模式,正成为昆明城市治理的新名片。“老街调解”的流程被提炼成标准化手册,“护小侠”志愿者管理小程序获全市推广、升级为全市治安志愿者管理载体。

“下一步,我们将接入更多的智能分析系统,让无人机具备自动识别隐患的能力,同时扩大‘护小侠’志愿者的专业队伍,引入医护、导游等人才。”护国派出所民警望着暮色中的老街,眼中充满期待,“我们希望证明,网红景区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触手可及的安全感。”

当最后一批游客带着满足的笑容从抗战胜利堂门口打卡地离开,老街的青石板上留下的不仅是足迹,更是一套现代警务与历史街区和谐共生的“安全密码”。在护国派出所的创新实践中,30万客流不再是治理的“压力测试”,而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科技与人情共振,共同绘就了一幅繁华都市里的平安画卷。

来源 | 市公安局五华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