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新疆“果盘”端上全国餐桌

发布时间:2025-08-15 09:22  浏览量:2

本报记者 吴铎思 本报实习生 李岳洋

盛夏时节,新疆广袤的土地上处处洋溢着甜蜜的喜悦。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甫汗镇酒花楼村的瓜田里,翠绿的瓜藤铺满地面,西瓜被整齐码放在田边;库车市的葡萄架挂满晶莹果串,不远处的桃树枝头,一抹绯红压弯了枝条。

这个夏天,“新疆果盘”再次火遍全国,“金果子”招牌愈加亮眼。这份“甜蜜事业”背后,是新疆以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为依托,发力精细化管理,延伸产业链,拓展销售网络,让水果“出圈”的生动实践。

提升种植品质,全方位精细化管理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的万亩红枣示范基地内,不仅有累累硕果,还有分布其中的现代化监测设备——小气候监测站、虫情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若羌县红枣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艾和太尔·苏来曼介绍道:“这些设施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和温度等关键指标,让枣农精准掌握水肥管理的节奏,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若羌县素有“中国红枣之乡”美誉,但早年红枣种植技术粗放,枣农芒力克·艾合买提回忆道:“最初,我们是在棉花地里套种红枣,面积小,产量也不高。”

随着县里疏密改造、节水灌溉、有机肥施用等技术推广,红枣种植走上精细化管理之路。芒力克也不断学习新方法,不仅产量和品质双提升,还带动了周边农户一起致富,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在喀什地区伽师县,新梅管控也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当地为农户发放“一户一册”的新梅管控月历表,把全年农事细化到每个月。农户图尔迪·如孜学会了冬季修剪等关键技术后笑着说:“种了新梅,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幸福。”

除此之外,伽师县还建成42个农业气象监测站,连续4年获“气候特优农产品”称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高达99%。

延伸产业链条,田间到餐桌全程增值

在新疆广袤的林果园里,品质提升只是第一步。果子挂满枝头后,如何让它们走得更远、卖得更好,成为摆在果农和地方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把目光投向产业链的“下半程”——通过延伸链条、深挖价值,让一颗果子不仅在田间生金,还能在加工车间、物流通道和消费终端持续创造收益。

“过去主要卖鲜果,利润有限。”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景权在分析伽师县新梅产业时提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的重要举措。”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伽师县引进京东、汇源、百果园等一批知名企业。从高标准种植基地到智能分选车间,从精深加工厂到冷链物流网络,一条贯通生产、加工、流通的完整产业链在这里落地生根。同时,依托现代加工技术,伽师新梅完成了从单一鲜果到果干、果汁、果酱、果酒等系列产品的蜕变,实现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增值。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罗布麻产业同样在延链补链中“点草成金”。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黎介绍,“罗布麻全身都是宝,叶子可制茶入药,花朵能酿蜜,杆皮可做板材。”

走进现代化的产研基地,罗布麻茶、蜂蜜、精干麻纤维、木炭、妆护等系列产品琳琅满目。据姜黎介绍,罗布麻全产业链产品中,仅粗纤维一项,每亩就能带来近2000元收入。

做强仓储物流,构建立体销售网络

产业链延伸让果子价值倍增,但要真正走向全国、走进千家万户,还需跨过流通和销售这道关口。如何让一颗颗精品水果在离开枝头后依然保持最佳状态,并高效抵达消费者的餐桌,成为新疆林果业“出圈”的又一关键。

喀什地区盛产英吉沙杏、新梅、葡萄、红枣等优质鲜果,但短保期和高运输要求曾是瓶颈。近年来,喀什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点,强化仓储保鲜体系,打造集产地集散、仓储物流、信息发布和低温配送于一体的综合中心;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立起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为鲜果插上“保鲜翅膀”。目前,喀什地区已培育物流企业286家,建成冷藏冷冻库2618个,总库容突破103万吨。

有了硬件,还需畅通销路。喀什探索“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线上,组建千人直矩阵,依托京东、抖音等平台实现“一键直达”消费者;线下,开展“万里行”推介活动,精准对接全国21个重点城市果品市场。

“2020年,我们团队第一次来伽师县,就被当地新梅的品质惊艳到了。”嘉兴悦好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月好说:“从2020年至今,我们的采购量每年翻倍增长,消费者对伽师新梅的口感赞不绝口。”如今,他已在伽师新梅展销会上与当地签下2万吨、4亿元的大单。

曾经“养在深闺”的新疆优质水果,如今正以最佳赏味期出现在全国各地餐桌,化身助农增收的“金果子”,让新疆林果业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出圈”亮相。新疆“果盘”香飘四海,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也展现了新疆特色林果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