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碳中和企业碳汇林里,工龄最长护林员坚守初心践行“两山”理念——“护碳翁”的“三本账”
发布时间:2025-08-15 09:20 浏览量:2
8月的闽江源头,三明市建宁县的艾阳林场,热气蒸腾。
8月14日,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来临前一天,记者来到泉州与三明协作的这一全国首个碳中和企业碳汇林。凌晨5时许,54岁的林场负责人徐延辉挎着巡护包钻进山林。1989年初中毕业后,他就在这里当护林员,成为工龄最长的员工,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老徐。
徐延辉在碳汇林里清除干枯苗木
“这片山林就是我的家,守护它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他对山林最深沉的爱与坚守。
36年护林路,他把每棵树的“固碳本领”都默记成了“活账本”。
路过一片杉木林,老徐停下脚步,用他粗糙的手掌抚过碗口粗的树干,树皮上还留着他2011年亲手标记的刻痕:“当年筷子高的苗,现在能‘扛碳’了。”2011年5月12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暨全国首个碳中和企业碳汇林揭牌仪式在艾阳村举行。全国首家通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以林业碳汇方式实现碳中和的泉州企业——福建建峰包装用品公司捐资10万元种下了150亩碳汇林。
碳汇林主要以杉木、檫树为主,老徐掏出随身携带的本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棵树一年可吸收5—10公斤二氧化碳,这片碳汇林预计20年可吸收4000余吨二氧化碳当量。”据了解,如今建宁县的碳汇林面积达到6.4万亩,开发福建林业碳汇项目(FFCER)5.5万吨、核发林业碳票4.68万吨,实现林业碳汇交易40余万元。
把生态变成钱,这是老徐的第一本账——碳汇账。
正午时分,日头爬上头顶。一棵被风雨掀翻的树上,枯草搭的鸟窝在枝头晃荡,隐约传来雏鸟细弱的啼叫。老徐立刻招呼队员,小心翼翼地把鸟窝移到相邻的树上。“我们护林不仅仅是护树,林子里的生灵都是‘生态股东’。”
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暖力量。每天,老徐要步行约10公里,重点监测林木生长、野生动物活动及人为活动痕迹,还要通过张贴标语、入户讲解等方式普及护林知识。这些年,他和队员们挨家挨户敲开的何止是村民家的门,更是把“生态保护”的种子播进了村民的心里。
目前,建宁全县已聘用护林员182名,每个乡镇林业站配备无人机,实现精准巡林、智慧护林。全县森林覆盖率72.54%,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长期保持100%,斩获“中国天然氧吧”“百佳深呼吸小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金字招牌。
把青山变成氧吧,这是老徐的第二本账——生态账。
好生态,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好生活。
这些年,碳汇林不仅吸住了二氧化碳,更“吸”来生态红利——村民参与护林有工资,连村里的杨梅采摘园、农家乐都因好生态火了起来。“现在村民烧水做饭基本上都用电,家家户户的烟囱很少冒烟了。”艾阳村村民艾章标说,电力能源清洁环保,又方便快捷,这些年来没人砍伐林木,村里绿化也搞得越来越好。
“闽江源头的绿,现在成了大伙心里的‘金疙瘩’。”前两个月,艾阳村杨梅采摘园负责人艾继福特别忙碌,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采摘杨梅。他说:“今年1000多株杨梅树,产量约1.5万公斤,带来约30万元收入。”
把生态变成致富产业,这是老徐的第三本账——民心账。
从单兵作战到“护碳翁”团队,36年光阴在年轮里流转,老徐的三本绿色“账本”越记越厚:碳汇账算的是“树木固碳量”,小数点后藏着减碳的精准度;生态账记的是“绿富比”,72.54%的森林覆盖率托起金山银山;民心账量的是百姓绿色生活“幸福度”,每一笔收入背后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有人问老徐,这么多年的守护,为了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全国生态日前夕,这样的对话尤其意味深长——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底色,恰是他投身护碳工作的初心。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黄小玲 吴丽娇 通讯员 陈晓星 廖秀珍 文/图
- 上一篇:临沂市电梯安全条例
- 下一篇:白鹿引导粉丝好真诚!像大姐姐一样劝粉丝,态度暖心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