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小猪妖和猪八戒的出身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5-08-15 09:21  浏览量:2

图片来源:《浪浪山小妖怪》预告片

《动物驯化科学史鉴》编者按:曾几何时,是什么契机,让早期人类社会决定将野性十足的生灵,变为朝夕相处的伙伴?从提供衣食、助力农耕的牛羊猪,到守护家园、慰藉心灵的犬与猫,它们如何一步步融入人类社会,并被我们彻底改变?本系列将带您穿越时空,重返那些改变世界的关键历史,一同探寻人类与动物伙伴们结缘的恢弘历程。

最近,浪浪山小妖怪火上了热搜,影片中的无名之辈小猪妖不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跨越阶级的鸿沟,同样为猪,野猪精和猪八戒这个天蓬元帅,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其实,猪八戒这样白白胖胖的猪,也是由一身黑鬃毛的野猪变化而来,那么从野猪又是如何变成常见的家猪的呢?他们之间真的有不可磨灭的隔阂吗?这篇文章将带你探秘野猪驯化历史和家猪野化之迷。

野猪向来以凶猛矫健著称,在影片中,小猪妖有着长长的鼻子,锋利的獠牙,它一身粗硬的鬃毛,甚至能用来刷锅,甚至因刷掉了锅里的刻字被大王洞追杀。按道理,这外形条件,比家猪凶猛了不知道多少倍。

野猪有锋利的獠牙 图片来源:《浪浪山小妖怪》预告片

然而,与凶悍的野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圈养的家猪却显得胖胖的,温顺可爱,甚至自带几分萌态。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心生疑惑:同为猪,家猪和野猪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究竟是什么让它们的性格和外貌产生了如此显著的分化?今天就来告诉你,野猪是如何变成家猪的,它们之间又有怎样复杂的关系。

图片来源:pixabay

人类与野猪的“一眼万年”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中国大地上,一群群野猪在丛林间穿梭,它们身形矫健,獠牙锋利,是丛林中的霸主。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不可一世的野兽,却意外地成为了先民们眼中的“香饽饽”。

最初,祖先们发现这些野猪总是吃掉他们的植物作物,十分可恶,于是便想把它们捉起来,结果发现这些野猪不仅生长迅速,繁殖能力超强,不挑食,还肉质紧实,十分适合食用。更重要的是,它们常常出没于先民的居住区附近。

不难想象先民们发现这种如此完美的动物时,有多么惊喜,下定决心一定要驯化它!于是,一场关于野猪的驯化大戏,悄然拉开序幕。

图片来源:自制

野性到温顺的蜕变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由李宁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经由对古代及现代猪的DNA样本展开研究分析,揭示出中华民族驯化猪的历史已逾万年之久。回溯至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创制了象形文字体系,其中甲骨文的“家”字,形象地描绘了一座房屋之下豢养着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正所谓“家中有猪方为家”,足见猪在古人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 图片来源:养猪专栏

而驯化野猪,并非一帆风顺。早期的先民们或许只是简单地圈养野猪,但这些野猪十分凶猛,猪肉还有一股膻味。

若想让野猪适应人类生活、转变为家畜,其原本的某些特性反而成了阻碍。当活动范围大幅缩小,与人类紧密共处时,野猪好斗的本性以及脑袋在身体中占比较大这些特点,都变得不利。因为猪身上肉多的部位主要在躯干,而非脑袋,好斗的性格容易使它们在圈养时互相伤害,甚至造成死亡,这对养殖效益有负面影响。

为此,人们开始借助选择性育种来改变野猪的性状。像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选种和繁育的相关经验,提到“母猪取喙短无柔毛者,良。”

经过无数代的定向培育,猪的体型结构和生活习性逐渐发生了改变。

贾湖遗址出土的猪肢骨化石(距今约9000年)图片来源:贾湖遗址博物馆

行为上,它们不再机警好斗,而是变得迟钝、温顺。经过长期的投喂,原本鼻子长、脑袋大的模样,由于不再需要拱土觅食,逐渐转变为头部短小、躯干修长、四肢细短、臀部圆润的样子。饮食从肉食为主转为几乎全植食,肠道变长以适应消化。那引人注目的突出犬齿獠牙,也慢慢退化。

更有趣的是,由于嘴部变短,下颌骨也随之缩短,可牙齿数量并未改变,这就使得家猪的牙齿排列,远不如野猪那般整齐有序。就连野猪身上那一身浓密坚硬的毛发,在驯化成家猪的过程中,也渐渐变得柔软稀疏 。繁殖也不再受季节限制,而且妊娠期短、产仔还多。

野猪和家猪的体型差异 图片来源:《有豕白蹢》

为了便于食用和管理,祖先们还对这些雄性野猪进行阉割,剪掉獠牙,如此处理后的野猪肉质细嫩,膻臭味减少,而且原本凶猛的野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温顺和易于管理。渐渐地,这些驯化猪和野猪的特征差异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了家猪。

被驯化的家猪 图片来源:知乎

但你知道吗?虽然它们现在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但是并不存在生殖隔离,野猪的染色体存在36或38条两种形态,而现代家猪均为38条,与亚洲野猪染色体形态完全相同,这意味着它们仍然可以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这为杂交“超级猪”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多样动机:肉食、宗教与多功能的融合

人们驯化野猪的动机,其实不止于获取肉食那么简单。中国史前时期的随葬和祭祀活动中,古人使用最多的动物就是猪,这种习俗一直沿用到了商代。

古人认为,把最棒的食物---也就是猪,献给神明,一定能够提高祈福的效果,于是乎,在古老的仪式上,一头头被精心饲养的家猪被献上祭坛,成为连接人与神的桥梁。

河南省偃师县出土的商代早期的商城遗址,宫城北部的祭祀沟里,考古人员就发现了完整的猪骨,数量有300余头之多;到了汉代,很多墓葬里还会随葬陶猪圈,这是当时养猪业盛行的一个标志;宋代的养猪业有了飞跃般的发展,《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北宋末年都城开封从南熏门赶猪进城的场景,“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

东汉的陶猪圈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

当然,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获取稳定的肉食资源仍然是驯化家猪的主要动机。毕竟,在那个食物匮乏的时代,一顿丰盛的猪肉大餐无疑是极大的诱惑。

农业“万金油”

家猪的驯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农业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家猪能够消费人类农业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如植物秸秆、壳以及生活中的残羹剩炙,实现了对资源的精细化利用。

猪是杂食动物 图片来源:pixabay

同时,家猪的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返还农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这种良性的生态循环,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家猪与农业,就这样在共生共荣中走过了数千年。

野化之谜:当家猪重归自然

然而,这些家猪并不会一直保持粉粉嫩嫩,人畜无害的样子。当家猪被放养到自然环境中时,它们会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野化”现象。在短短几个月内,它们就会恢复领地意识,主动攻击入侵者,食性也从人工饲料转为杂食。它们会寻找各种食物,包括植物根茎、果实、昆虫甚至小型动物,这种广泛的食性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野化的家猪 图片来源:知乎

更令人惊奇的是,它们的形态也会在短短几个月中发生显著变化。被剪掉的獠牙重新生长,脂肪率下降,肩部肌肉增强,毛发变得粗硬且呈现黑褐色。你可能会问,它们就这样变成野猪了吗?并不是,这时的它们,虽然已经具备了野猪的许多特征,但还不是真正的野猪。

野猪骨骼形态和家猪有很大差异,就算家猪在野外一辈子,外表变得和野猪一样粗犷,“骨子里”也无法变得和野猪一样。这就像黄种人被晒黑了,也不能说就变成了黑种人。

杂交“超级猪”

但野化也带来了生态问题。逃逸到野外的野化家猪与原生野猪交配产生的后代具有杂交优势,既有家猪的大体型、高繁殖力,又有野猪的高智商和强攻击性,这样的“怪物”大量聚集可能形成适应性极强的“超级猪”种群,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在中国台湾地区,野化家猪的泛滥已经导致本地物种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加拿大的杂交“超级猪”泛滥入侵美国北部,目前美国主要靠猎杀和诱捕控制野猪,但野猪聪明,繁殖又快,目前已经逐渐失去控制。

巨大的杂交超级猪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

在影片最后的高潮,小猪妖和他的伙伴们,用尽所有修行,合体打败了危害一方的黄眉怪。被村民们供奉为英雄。而那黄眉怪,竟是天庭的一名童子所变,因贪心不足,变成妖魔。所以啊,不论出身如何,不论是“小野猪”还是“天蓬元帅”,只要时刻保持一颗纯粹善良的心,你便是自己的英雄。

你知道吗?

其实某些中国本土的家猪就是黑色的,而白色的猪是从西方引进的约克夏猪或者通过育种培育的三元杂交猪,这些白猪肉量多,方便工业化管理。至于为什么猪八戒是白色的猪,可能是《西游记》剧组搞错了吧?

中国本土黑猪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

参考资料:

1. 任文洁,赵越云.人畜共生:早期人类驯化动物的生存智慧——基于“犬”与“猪”的分析[J].古今农业,2022,(04):17-28.

2. 王永笛,蔡大伟.多维视角下的家猪起源与驯化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21,(02):329-340.

3. 谢海兵,东亚家猪早期驯化的基因组适应机制.云南省,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018-12-01.

4. 王靖.中国家猪和西方家猪驯化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5. 陈龙,王志军,崔哲宇,等.农村利用家猪野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畜牧兽医,2006,(07):34+36.

作者:肖云格

审核:刘颖 李培元

审核专家:李颖超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科普与社会教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