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勋:余俊峰老师“以爱育爱”,用“习惯哲学”点亮学子心灯

发布时间:2025-08-15 09:22  浏览量:2

余俊峰老师“以爱育爱”

用“习惯哲学”点亮学子心灯

杨建勋/文

2025年高考揭榜,神木中学高三(3)班的成绩单引人注目:全班48人全部跨越一本线!竟有15人突破600分。人们不禁要问:在一年的时间里,班主任兼化学老师余俊峰如何创造了这份不凡?

答案,深植于他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毅然投身“艰难”的府谷三中那一刻起,近二十载风雨兼程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淬炼之中。

种习惯,静待生命花开” —— 以爱为底色,让优秀成为本能

2004年,面对府谷三中艰难的办学条件,余俊峰老师主动请缨。支撑他的,是对教育事业纯粹的热爱。他深谙:“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箴言贯穿了他的执教生涯,凝结成他笃信的核心理念:优秀,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种精心培育的习惯。

“每一届学生都是崭新的生命个体。”每次接手新班,余俊峰老师都以此自省。他坚信,教育的至高奥秘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为温度的行动——“从心出发,以爱育爱:让优秀成为习惯”。他视关爱学生为老师和班主任的天职,这份爱,是其理智、道德与智慧凝成的教育情操。他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因势利导,让“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可能。

教书育人,方法万千,但余俊峰老师深知,万法归宗,皆系于一颗挚爱学生的心。 然而,仅有热爱不够,更需要规范的行动、切实的付出,以及最珍贵的——天长日久的坚守与陪伴。他视此为育人这场“马拉松”的耐力基石。

“民主共商,激活心灵引擎” —— 以尊重为基石,赋能差异成长

在余俊峰老师眼中,班集体是多彩的世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深悟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民主与科学”教育理念的精髓,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唯有尊重差异,走近心灵,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内驱力。

如何走进心灵?答案始于平等与尊重。他让每个学生都深切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共商共管”是他的班级管理常态。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建议皆被重视和采纳。当师生意见相左,他必先耐心倾听学生心声,再坦诚阐明教师观点的初衷,在平等对话中达成共识。这种真诚的民主姿态,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信赖、尊重甚至敬畏,管理效能自然事半功倍。

“螺旋上升,静候蜕变光芒” —— 以耐心韧劲,拥抱成长反复助

余俊峰老师的教育哲学极其务实:育人绝非一蹴而就。他深知学生“犯错、改错、再犯错、再纠正”是常态。他坦然接受这个过程,甚至认为“不犯错才不正常”!他常对学生说:“当你感觉你的学习不在进步而在退步时,恭喜你来到了螺旋式上升的关键点!”这份关注过程、不求速成、静待花开的心态,是挑战教育焦虑的定海神针。

转化后进生,尤需此等韧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冰亦非一日之功。2009届毕业的王凯便是明证。面对入学时存在语言障碍、性格孤僻的孩子,余老师和同事们倾注满腔热情,客观分析,反复抓、抓反复,以锲而不舍的信念点燃希望。最终,王凯以全县前十名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同绽放精彩成果的学生还有张阿敏(山东大学)、胡佳(西安外国语大学)等一大批学子。余俊峰老师也因此在班主任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并荣膺县级优秀班主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爱的回响与使命传承

学子们的心声是余俊峰老师教育价值的最好注脚。

张阿敏博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治医师): “承蒙余老师谆谆教诲,其深厚学识、严谨治学与深切关怀,润物无声,至今滋养我的学术与医路。他不仅授业解惑,更塑造品格,其教诲是我恪守医德、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师恩难忘!”(高中:府谷三中;本科/硕士:山东大学;现任职于山大齐鲁医院并攻读博士学位)

胡佳(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高二时,余老师如明灯照亮我的人生。他治学严谨,化学课引人入胜,激发我浓厚兴趣,使我成绩名列前茅。他教会我思考,他宽严相济,既为严师又如益友。他的影响,让我考入西外,继而深造于人大,最终也走上了讲台。如今站在讲台上,我常想起余老师。我努力做到像他一样,认真教学、关爱学生、钻研学术,争做‘四有’好老师。恩师,是我永恒的标杆!”

“研教并举,薪火永相传” —— 从个体卓越到群体赋能

2019年调任府谷一中教科室主任,余俊峰老师将育人热情与智慧拓展至更广舞台。他深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时代重任。面对教师专业有待提升的现实困境,他勇挑重担,精心规划学期教研活动,责任到人,保障实效。他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传帮带”助力新人成长,培养出10余位各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广泛动员教师参与省市县课题研究;积极推行“四环一心”新型教学范式,为全校教育教学注入创新活力。

“领航科任,同心同德创辉煌”——“600分15个”数字背后的逆袭密码

2024年,余俊峰入职神木中学,执掌高三(3)班。面对高考冲刺的艰巨任务,他与学生并肩“踔厉奋发”“最后一搏”。他精妙调度答疑辅导;晚自习后“值日”谈心,用陪伴化解苦累;每次模考后,他化身“心理按摩师”,稳住学生心态,传递“螺旋上升关键点”的信念。他尤其擅长激发科任老师内驱动力,凝聚团队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强大合力。“预科班”化茧成蝶、惊艳逆袭的底层逻辑便是——科学的育人思想、深沉的教育热情、民主的管理艺术、不懈坚持的耐心与强大的团队协作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既然接手了班主任的工作,就一定要把工作做到越来越好。”何为“越来越好”? 余俊峰老师心中自有一杆秤:“毕业时与入校时相比,学生是否学识拓宽、思维深化,待人接物是否更有人文关怀、更具家国情怀?”这杆秤的量度,是他躬身的“榜样示范”——对孩子们再耐心些,对工作更细致些;是他甘为人梯的“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孩子们勇于历练与尝试;更是他问心无愧的真心付出。他深信,如此坚持,定能引领学生完成从“让优秀成为习惯”到“优秀就是一种习惯”的生命蜕变!

余俊峰老师的故事,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的生动写照。他用近二十年的坚守,诠释了爱与智慧的力量如何穿透生源差异的限制,如何将“习惯哲学”从理念转化为改变无数个体命运的生动实践,其“尊重差异、民主共管、爱心浸润、习惯筑基、团队协作”的教育理念,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路径和感人至深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