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悦读成长计划|姚贵欣:换一种思维做教育

发布时间:2025-08-15 09:36  浏览量:2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沂南县蒲汪镇大王庄中心小学教师 姚贵欣

巴学园的那辆电车教室早已在战火中化作废墟,可它却在我工作的教室里每个学期重新启动。第一次读《窗边的小豆豆》时,我还是师范生,只被童话般的校园吸引;近期我再次阅读这本书,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当我面对自己班里的小“豆豆”们,我才读懂黑柳彻子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密码——那是一份“把儿童当完整的人”的宣言,也是一条“用信任、倾听与等待去点燃成长”的实践路径。以下是结合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做教育的一些思考:

“问题”不是标签,而是课程资源的入口

书里的小豆豆因为“干扰课堂秩序”而被退学,却被小林宗作校长视为“个性”。现实中,我遇到的小浩同样坐不住,过去我会立刻制止,再扣纪律分,但巴学园提醒我——孩子每一次出格,都在暴露学习的兴奋点。

小浩入学时语文垫底,拼音、识字全是红叉。那天学《影子》,他嘀咕:“课文说影子像小黑狗,可为什么我有时候没影子?”我把这句话写进“班级问号银行”,让它成为当天的语文主问题。我没有立刻解释,而是带着全班回到文本。圈画“影子在前,影子在后”两句,让孩子用铅笔在书页上给“前后”加箭头;分组演读,一人读句,一人做“太阳”,用手电打光,让“影子”在地面移动;回到座位,小浩发现:只要“太阳”位置一变,影子就“一会儿长,一会儿短”。

我顺势板书“长—短”“前—后”两组反义词,让他当小老师领读。小浩第一次把声音放得又大又稳。接着我布置写话:用“有时候……有时候……”说说影子。他写道:“有时候影子比我高,有时候影子比我矮,它好像会变魔术。”写完还主动给“魔术”标上拼音。一周后,词语听写,“影子、前后、长短”他全对。期末卷上,阅读理解他拿了满分。原来,当孩子的问题被语文课堂接住,拼音和句子也会跟着活起来。

倾听不是礼貌,而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技术

小林校长能听小豆豆讲四小时的话,在现实中几乎不可复制,但“听完一段完整叙述”是可以被课程化的。我在班里设置“10分钟故事接龙”:每天放学前,学生围圈,每人用一分钟续编同一个故事,教师只做录音和关键词板书。

第一轮,小彤(留守儿童)只挤出一句“小猫去找妈妈了”。我没有追问,只把这句话写在黑板最中央。第二轮,她补了“小猫带上了自己烤的饼干”;第三轮,她把饼干送给沿途遇见的乞丐爷爷;到第七轮,故事结尾成了“小猫发现妈妈就是那位笑着吃饼干的乞丐爷爷”。全班鼓掌时,小彤眼里有光。

我后来把这份录音发给在外地打工的小彤妈妈,她连夜给孩子写了封长信。再后来,小彤的写话作业从三句话变成了三页纸。倾听让一个沉默的孩子完成了自我叙事,也让家长重新被卷入教育现场。

空间不是背景,而是第三位教师

巴学园的电车教室是可移动的,它把城市、田野、商店都变成了课堂。我的教室在一楼,窗外有一块三百平方米绿化带。后来学校栽上了油杏,我们拥有了一座“乐园”。

油杏黄透那天,我把语文课搬到树下。第一课,孩子们仰头写《第一颗油杏》:嗅果皮的杏甜,看阳光“在果肉里打旋”,把“金黄、微透光”写进观察本。第二课,量树距时,我让他们用“一树小灯,点亮夏天”改写《乡下人家》。第三课,小宇发现蚂蚁排队啃落杏,写《虫子的粮仓》:“蚂蚁搬杏,像搬太阳的碎屑。”我贴这段上墙,他首次朗读。

收获那一刻,杏香混着书香,语文与生活合而为一。

把“评价”具体到行为

“闪光条”制度实行第三周,小杰——那个曾调皮的“火药桶”——第一次被记录。值日生写道:“周三午休,小杰把图书馆门口散落的绘本全部码齐,还提醒一年级同学轻拿轻放。”周五朗读时,他把头埋进臂弯,耳根通红。攒够10枚能量币后,他没有换想要的奖品,而是递交申请:“我想把图书角变成‘会讲故事的角落’。”此后,他再没有出现在纪律通报里,而“阅读树”成了班级最拥挤的角落。

黑柳彻子在后记里写道:“如果今天还有巴学园,它一定不再是一辆电车,而是一种看不见的空气,让所有经过的孩子都能自由呼吸。”我把这句话贴在办公桌前,提醒自己:教育不是把“豆豆”修剪成整齐的形状,而是创造一片土壤,让每一粒“豆豆”都长成它该有的样子——或灌木、或藤蔓、或参天大树。当我在作业本上写下“你真是个好孩子”时,我会补上一句“因为你在油杏园里悄悄捉虫子”。那一刻,我相信巴学园已经在我这间普通的教室里,悄悄地,重新开学。

黑柳彻子说,如果没有小林校长那句“你真是个好孩子”,她的人生会截然不同。巴学园不在东京废墟,而在教师每一次把问题变资源的瞬间。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里“美好的大人”,让每一粒“豆豆”在属于自己的季节,尽情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