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之冠”的《登高》,凝聚家国之悲、身世之痛和时光之叹

发布时间:2025-08-15 09:53  浏览量:2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文注释】

※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猿啸哀:夔州以猿啼凄厉著称。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处既写实景,又渲染悲凉气氛。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盘旋飞舞。既写眼前景,也暗喻诗人漂泊无依的状态。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吹树叶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异乡为客。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晚年尤其困顿。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指国运艰难(安史之乱虽平,但藩镇割据、外患频频)、生活困顿以及壮志难酬、老病缠身的深重愁慨。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浊酒:质量差的酒,也暗示生活窘迫。

【创作背景】

杜甫因安史之乱(755-763年)后政局动荡,离开长安开始漂泊生涯。765年,他辞去成都严武幕府的职务,携家东行计划返回洛阳,但因疾病(糖尿病、风痹等)和旅途劳顿,被迫在云安(今重庆云阳)休养数月。

766年,杜甫抵达夔州,得到都督柏茂琳的接济,获得暂居的房舍和果园。夔州地处长江瞿塘峡口,山川壮丽且远离战乱,为他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在此两年间,他创作了430余首诗,占其传世作品的三分之一,包括《登高》《秋兴八首》等名篇。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诗人此时已五十六岁。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诗文简析】

此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诗人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他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他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展现出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精妙掌握。

《登高》一诗,以其雄浑开阔的意境、深沉悲慨的情感、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特别是精严完美的对仗),成为杜甫晚年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诗歌中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它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歌,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知识分子漂泊流离、忧国伤时的缩影,具有极其深刻的历史感和永恒的艺术魅力。诗中蕴含的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家国多难、身世飘零的深沉感喟,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