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豫情》唱响坚韧不屈和大气包容的精神气质

发布时间:2025-08-15 10:10  浏览量:2

旱灾、蝗灾和战火,注定了1942年不是一个普通的年份;几百万人从河南逃荒迁徙到了西安,他们在西安生活、扎根,成为了西安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型豫剧《秦豫情》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讲述了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8月13日、14日连续两晚,由西安市豫剧团排演的豫剧《秦豫情》作为西演SPACE·公益惠民演出季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上演,精彩的演出深深打动了观众,特别是不少当年迁徙到西安的河南人的后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了解了先辈迁徙到西安的历史,更了解了他们立足西安城的故事。

河南犟妞遇到陕西楞娃,也是秦豫两地的融合

看过电影《1942》的人们对于1942年的灾祸不会陌生,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分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河南全省110个县。据估,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大迁徙,一担两筐逃荒来陕。而电影停留在主人公即将进入潼关然后戛然而止,这些河南人到了陕西之后的生活呢?豫剧《秦豫情》讲的就是那些历经磨难,到了西安后,坚韧勤劳的河南人如何在西安落地生根,而西安城又以怎样的包容,接纳了这些外乡移民的故事。河南犟妞遇到陕西楞娃,凭着一根扁担,收获爱情,赢得尊重。

《秦豫情》2016年首演,至今已近十年,然而这些年来,连演不衰,每到一地,都会受到热烈欢迎。在此次惠民演出结束后,还将于8月27日参加第十一届黄河戏剧节,9月15日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展演。14日晚7:30,记者在现场看到,伴随着大幕拉开,精彩的演出开演。《秦豫情》充满戏剧张力,虽然是一台历史厚重的苦戏,但剧场里却笑声不断,观众看到的是人物在苦日子中的韧性、乐观。《秦豫情》既发挥了戏曲程式化的优长,又有细腻的个性化处理。剧中主人公,全场动作大开大合,扭曲、变形的造型设计有着剪纸似的夸张,但很有视觉冲击力。而女主角,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徐俊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剧本很接地气,秦腔和豫剧两种唱腔,也是两种语言的碰撞,赋予了所有角色表演的纵深度。所以这台剧既是历史题材,又是艺术品。剧中有夸张到变形的动作,也是一种残酷美,更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没有特别的坚韧,怎能在西安城扎下根?

“几乎每个西安人周围都有河南人,他们已经成为我们身边的一部分了。”该剧男主角王凯也是西安市豫剧团的团长,他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但和大多数西安人一样,他身边也有不少河南人,自己的姨夫就是河南人。西安市豫剧团也是因为当年西安有很多河南人,才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演出的张大,是以一颗善良之心,包容着异乡人,给予他们无私帮助的西安人的代表,也是万千西安人的缩影。正是因为西安人的这份善良,才有了今天豫陕一家亲的局面。”该剧的导演齐宁是西安的女婿,他说在执导这台戏的过程中,了解了1942年那段悲惨的历史,更了解了河南人的坚韧和果敢,他听了很多关于河南人在西安城扎根立足的故事,被深深打动和震撼着,齐宁说:“我想这也是这台戏能演出十年,依然备受欢迎的原因。剧中的情节桥段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剧中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也能和今天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共振。”齐宁坦言,在执导之初,总导演李利宏就提出要求,这个戏一定不能做软,所以这个剧可以用“横、楞、拧、硬”四个字概括,正是这种精神,支持着剧中人物,也支撑着整台剧的灵魂。徐俊霞也告诉记者,虽然剧中的主人公历经磨难,但她几乎没有一场哭戏,“正常人经历了小勤的磨难,可能都会哭,但是我就是要演一个不哭的小勤。说句实在的,不坚强的小勤怎么能历经磨难来到西安,又怎能在西安城扎下根来?”

感谢河南人的坚韧,更感谢陕西人的包容

《秦豫情》讲了一个苦难的故事,但最终却是一个乐观的结局。即使是逃难的苦戏,但戏曲音乐轻盈欢快,从东方古典到西方现代,涵盖了打击乐器、弹拨乐器、弓弦乐器等多种乐器,极大丰富了现场观众的听觉感受。营造氛围的几场群舞颇具代表性:一段洗油纱的舞蹈,数九寒冬冻得人跺脚咬牙,却能凿冰取水苦中作乐,叮叮咚咚砰砰擦擦,棒槌起落,油纱翻飞,一群难民在长安有了活儿干,有了希望;又比如张大娶妻贫民窟的一段群舞,融入了陕西老腔元素,热烈奔放,虽然小勤和张大的婚姻没有得到张大母亲的祝福,但两个年轻人真心相爱,即使跳进穷坑,遭人笑话,他们全不在乎,用小琴的话说,“只要能活,吃多大的苦都中”。齐宁导演说,这些群演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龙套戏,而是借鉴了古希腊悲剧的歌队,结合了中国传统戏曲演出,将坚韧的不服输的力量感以形传神。

演出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剧中河南人的坚韧和长安城的包容。张燕明是“豫三代”,爷爷那辈正是当年逃荒过来的,但他如今已是地道的西安人了,只是家中老人还说着一口地道的河南话。演出结束后,颇为激动的他说:“看了这台演出,了解了我们家来到西安的历史,这段历史我虽然听奶奶讲过,但这样直观的感受却是第一次。奶奶如今已经九十多岁了,她依然会回忆那段历史。而我现在和外地的同学一般说自己是西安人,我融入了这座城市,但我忘不了自己的祖籍是河南。”徐俊霞也告诉记者,因为演了这台戏,她无数次地来过西安,对这座城市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喜欢:“不过坦率地讲,西安人,河南人,还有在西安生活的河南人,性格都不太一样。甚至在这里生活久了的河南人和现在河南本地人,性格特质都有所区别,他们的身上已经有了这座城市的气质,被这座城市改变了很多。不过依然感谢西安城的包容,感谢这里给了很多河南人一个家,更感谢这台艺术精品,让我们能给大家讲述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张静图:郝钟毓实习生郝雨辰一任佳宇

《秦豫情》连演不衰背后的奥秘

西安市豫剧团原创的豫剧现代戏《秦豫情》,自2016年首演以来已演出200余场,走过北京、上海、广东等20多个省市,并沿黄河流域城市进行专题巡演,惠及观众20余万人。这部舞台艺术精品之作,不仅多次获奖,而且“长红”近十年,演出一直广受观众欢迎和好评。

《秦豫情》为何能持续吸引观众,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核心在于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凸显了“情”,有情感,有情义,有情怀。

《秦豫情》扎根文化根脉,是该剧能在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中引发强烈情感共振的关键。该剧以河南灾民的历史迁徙与生存奋斗为背景,聚焦小人物的命运起伏,展现他们在苦难中的坚韧与温情,也再现了秦豫人民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可以说,《秦豫情》不仅仅是一部生动的舞台作品,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饱含着时代的温暖与力量,满满的正能量,生动地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一部优秀的戏剧不仅要具备深刻的思想内涵,也需要完美的艺术形式。《秦豫情》的成功,离不开主演团队长期深耕角色,不断地打磨提升,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该剧打破了地方戏原有的地域性,整部剧糅合了豫剧、秦腔、老腔、话剧、民歌等因素,采用了新的舞台呈现方式。特别是精准地把秦腔的粗犷和豫剧的鲜明节奏流畅地衔接起来、切换自然,营造出戏曲艺术的迷人情境,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此外,该剧在舞美、音乐、剧本等方面也不断优化,使每一次演出都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能够“长红”近十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十年来,《秦豫情》活跃在舞台,好评如潮,成为当代豫剧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之作。如今,经过不断打磨和提升,《秦豫情》的故事愈讲愈醇,愈讲愈暖,无数河南老乡在剧中看到曾经拼搏的自己,无数陕西乡党从剧中找寻到奋勇争先的勇气。剧中所展现的有情义、有筋骨、接地气的“精”“气”“神”,不仅在舞台上回旋得荡气回肠、淋漓尽致,也拓展了戏曲的艺术表现空间,彰显了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杨斌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