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1937:《南京照相馆》与马吉影片的双重见证

发布时间:2025-08-15 10:10  浏览量:2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这首南京人都熟悉的童谣,照相馆老板老金把它当成暗房里的计时器,一般念到第六遍时,相纸上就会显影。然而,这次的照片上显示的竟然是倒在血泊中的街坊邻居——昨日还鲜活的生命,此时成了冰冷的影像。这份影像,是控诉,更是审判恶魔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电影《南京照相馆》海报 图源:豆瓣

热映影片《南京照相馆》展示了保存和公开南京大屠杀历史证据的重重波折,以及爱国志士为让这些证据重见天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整部电影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嘶喊,却通过一群普通人的挣扎与抗争,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保存历史证据的千钧重量。银幕上,刘昊然饰所饰演的学徒苏柳昌冒死保存罪证;而在1937年真实的南京,另一位记录者——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用一部16毫米摄影机,记录下比电影画面更残酷的现实。

今天是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今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这段历史,让历史真相不被遗忘、不被篡改,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南京照相馆》:一本承载民族血泪的相册

这部电影以南京城南的“吉祥照相馆”为背景,通过采用群像叙事的手法,展现了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从求生到抗争的觉醒历程。演员刘昊然饰演的苏柳昌是一名邮差,在战争发生时,他套用了照相馆学徒的身份。由他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线,联结起了一群普通人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得以完成的壮举——日军的真实犯罪影像得以公布。

作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的日军暴行相册。图源:央视新闻

影片中,刘昊然饰演的苏柳昌,其真实人物原型是原南京华东照相馆的学徒罗瑾。1938年初,南京华东照相馆的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胶卷时,意外发现其中记录的屠杀暴行。这位15岁的少年冒险加印了三十余张照片,并且精选了16张装订成册,在封面画下被军刀刺穿的血心,并题写一个醒目的“耻”字。

1940年,迫于生计的罗瑾离开了照相馆,进入位于毗卢寺内的汪伪政府交通电讯集训队学习。安全起见,他把相册藏在毗卢寺厕所墙洞里。一天他突然发现相册不见了。“如果相册被日军发现,必将招来杀身之祸。”罗瑾因相册失踪而逃离南京。

20世纪90年代,罗瑾(左)和吴旋(右)在南京重逢时拍下的合影。图源:央视新闻

这本相册后来被青年吴旋发现并秘密保存。1946年南京审判战犯谷寿夫时,吴旋将其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呈交法庭。战犯谷寿夫面对铁证哑口无言,最终被判处死刑。罗瑾冒死藏匿的证据,由吴旋在审判席将其献出。两人的接力壮举,让这本相册得以示众,成为审判战犯的铁证。

37分钟日军暴行铁证的艰难回归路

面对日军惨绝人寰的行径,不仅罗瑾、吴璇等中国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记录日军罪行的证据,有一位外国友人也在用摄影机秘密记录下日军的暴行,他留下的16毫米胶片影像是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影像。

1937年12月的南京城,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目睹了日军持续数周的暴行。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做梦都没想到日军如此野蛮——整周都在杀人、强奸。”这位牧师放弃了传教工作,转而用摄影机记录日军暴行:城南的夏淑琴一家九口七人遇害,8岁的她蜷缩在亲人遗体旁;19岁的李秀英为反抗日军强暴身中37刀,腹中胎儿不幸夭折;警察伍长德从机枪扫射、刺刀捅刺和汽油焚烧中奇迹生还。

逃生的伍长徳在医院救治了50多天,马吉牧师拍摄下他背部被日军刺杀的半尺长伤口,并写有详细的影片说明词。

1938年1月,国际安全区副总干事乔治·费奇将马吉拍摄的四盒影片缝进驼毛大衣内衬,冒险带到上海去冲洗。同年5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其中十帧照片,震惊了西方世界。1946年东京审判中,这些影片成为了关键证据,当37分钟的影像在法庭放时,直接指证松井石根纵容屠杀。令人遗憾的是,1953年马吉去世后,这些珍贵影片下落不明。

马吉影片如同沉入深海的明珠,等待着被重新发现的光亮。1990年,日本政客石原慎太郎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激起了海外华人的强烈愤慨。1991年,邵子平、姜国镇、陈宪中等人在纽约成立“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联合会”,决心找回失踪的马吉影片。

邵子平从纽约出发,辗转达拉斯、华盛顿,最终在耶鲁大学档案馆找到线索。当馆长告知“捐赠者住在纽约州Rye镇Grace Church街”时,邵子平震惊地发现:“那不就是我家隔壁?”这戏剧性的巧合,仿佛历史冥冥之中的指引。经过5300公里的追寻,他在家门口找到了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

1991年8月2日,“联合会”在纽约召开记者会,公布了马吉在南京拍摄的记录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珍贵历史镜头,时长37分钟05秒。

1991年8月2日,纽约记者会上,尘封54年的胶片重见天日。影像中李秀英脖颈的刀疤、伍长德身上的烧伤创面,无声控诉着日军暴行。2002年,大卫·马吉将父亲遗物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9年,完整版37分钟影片回归南京。

在《寻找马吉影片》中,作者陈旻以历史事件活动为载体,采访了联合会创始人和重要骨干成员等20余位重要当事人,独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丰富、珍贵的素材,查阅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较为全面地梳理了1980年代以来联合会维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历史。

“将胶片留给南京,是为了告诉更多的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这份珍贵史料再次回到故土的时候。其背后正是爱国人士的不懈坚持,才得以让南京大屠杀证据完整地回归南京。经数字修复后,那些历史伤痕在高清画质下触目惊心。这些画面提醒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永不褪色的显影:从胶片到永恒记忆

电影《南京照相馆》片尾字幕

当电影片尾字幕上缓缓出现:“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此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柜中的马吉摄影机正与银幕光影隔空相望。艺术创作与历史实证在此交汇,共同守护着民族的集体记忆。

马吉牧师拍摄南京大屠杀影像时所用的摄影机,于2002年由其子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的惨痛记忆,早已超越了南京这座城市,熔铸为全人类的“世界记忆”。它如同一面沉重的镜子,警醒世人:和平绝非理所当然的恩赐,而是需要代代守护的珍贵火种。记录各界仁人志士不懈推动“中国记忆”成为“世界记忆”的《寻找马吉影片》,其深远意义正在于此——它让跨越国界的努力汇聚成河,让历史的真相冲破迷雾。

历史从未沉寂,真相终将昭彰。正是世界上无数秉持良知、捍卫真相的人们,用勇气与执着照亮了黑暗的角落。他们让南京的悲鸣传向世界,使日本侵华的暴行无所遁形,更让所有热爱和平的心灵,在铭记历史之殇的同时,深刻领悟和平的来之不易,并为之奋斗不息。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