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上将夫人唐贤美同志因病逝世,享年94岁

发布时间:2025-08-14 14:54  浏览量:2

唐贤美走了。北京,初秋,2023年9月24日早上,她静静地离开,94岁。不喧哗,无告别仪式,根据她的愿望,一切从简。几位旧友和故人家族成员,在两天后走进她的家,送最后一程。有人拍照,有人沉默,也有几声短暂交流,气氛不悲不喜,像她的人生。大家心里是怎么想的?谁说得清。

她是秦基伟上将的夫人,更是一位曾任新华社副局级干部的党员。其实,这标签对她来说也许无所谓吧,但历史总喜欢把这些统一起来,像截面一样去描绘一个人。出生在重庆,原是四川范围,1929年10月,家境中等。她的学生时代,喜欢看进步书籍,也写文章抨击过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一滴汽油一滴血》那篇据说很有分量,有没有影响?不好说,但她确实参与了学校的政治活动,成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她对“国难”有一种难以动摇的愤慨,有些人天生就这样。

1951年大学毕业,外语专业。那年参加了公安军,之后进入中国共产党。又去过西南公安部、云南、江苏、四川这些地方工作。共青团的学校部副部长、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六十年代末她被卷入“文化大革命”,受到了冲击与下放劳动。她自己坚信清白,倒也坦然。不抱怨,甚至主动适应农村的生产生活——不完全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有网友问,这种逆境意志是不是那个时代人特有的?不敢说全对,但她确实坚持下来,而且在农村和当地群众很快打成一片,被信任,还有保护。一个外来干部,能做到这样,不容易嘛!

做法院工作那几年,国家环境复杂,法律失序,“四人帮”肆虐。她以“一个法律工作者的基本原则”自处,顶住极左思想影响,修正冤假错案。别人也在做,她能做到多少?结果无法追溯,但只要努力过,应该不会白费。法律应有的尊严,有时候很难自己撑起来。她没放弃。

调整到新华社后,也不是什么高位,副主编,编辑岗位,按理说并不算显眼。但她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个人,只看实际,用自己的判断编辑稿件。主编“祖国新风貌”,和记者频繁沟通。被《人民日报》采用的稿子挺多,这很难说是运气。编辑部门,每份稿件都要判断政治方向,操作细腻、逻辑清楚。没被采用的稿件,她都回信说明缘由,帮助记者改进。有人觉得她细致,有人以为这样太费劲,但她就是这个做法。

大型机关单位,一个资历深但又不摆架子的女性干部,有时和年轻人气场疏离,但她是例外。打水、扫地这事,她也顺手做,没什么“特殊感”,真正做到“不搞特殊、不摆架子”。别人说她低调谦和,老党员样子。这种生活习惯,常让人想起中国传统文化里自律和节俭的教育,又加上现代知识分子的直率和明理。她自己是诗词和音乐爱好者,也喜欢这类艺术。对待生活,总体简朴,处事公私分明。

对子女,她要求极高。秦基伟家的孩子,也没有享受特殊待遇,从小就被告诫要低调,三观正,做人有底线。针对这一点,有人疑惑,说家庭优越还这么教训孩子,是不是过头了?但她很坚持,认为培养独立能力与健康人格才是根本。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努力,始终不能随波逐流。多少家长其实都愿意特殊宠爱孩子,但她不肯让步。

八十年代社会变了,她却未变。新华社的编辑工作,两年里,她主编专栏被多个重要媒体高频采用。她也亲自参与部分新闻采写,会议报道创新,她反复琢磨如何让稿件更有政治判断力,信息更准确,逻辑更分明。全国好新闻、社级一等好稿这些荣誉,落在她身上,不少同事都服气。

退休以后,她仍然关心新华社,每年参加党员活动。年轻同志有什么成长成才的问题,她就去帮忙解决,有点像家里大姐或好老师,年轻人也都很服气。她关心后辈,不像有的干部退休后一切归零。关心年轻人成长,到底是什么动力?未必都是责任,也许更多出于兴趣。她对同事关系,也一直融洽,甚至看不出来有什么权谋的痕迹。新闻里写她平易近人,其实隔壁也觉得她蛮好。

身为老干部、老党员,品德优异又能与人为善,这标签在机关里常见,但是她确实做到了。不是说所有人都会有这样一致赞誉,其实也有些不同声音。有昔日同僚对她的标准提出过质疑,说过于高冷或者要求太严。但更多人说早年她下放劳动与当地群众一体,要不是她的随和姿态,很难获得真实的保护。这些年下来,她的追悼,不是盛大的仪式,就是最后几个人默默来家里送别。

她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不是。唐贤美淡泊名利,严于律己,可以这样说,但她也有些倔强,甚至过于原则的时候让身边人有压力。她喜欢音乐和阅读,工作上却一板一眼,老是推敲细节,有时候同事觉得琐碎。可惜?还是值得?总是不能说得很明白!

有些人活得很有棱角,她是,但也温和。能生活简单,又能在复杂环境里坚持底线。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又不轻易被舆论带偏。法庭里,她坚守原则;编辑部里,她关心青年。可以说她一生都是革命的生涯,但其实也有平凡的部分。她经历过“文革”时期的冲击,面对过失序的法律环境,然后又在正常年代里发挥作用。她的经历不是独一无二,全国老党员很多,但她的细节不一样。

有人问她是否后悔,那些下放劳动、甚至丧失职位的年月。她常说自己没有遗憾,身边朋友有不同看法。毕竟几年的苦劳,不是每个人都能熬下来。结果是不是值得,也许见仁见智。

她的生前照片,秦基伟全家福,1980年代背景,笑得很淡。那笑里带着点复杂情绪,不完全是喜悦,像是留到现在也没说清的谜团。其实个人的命运就是这样,总不能解释明白。

她喜欢审视别人的工作,但对自己生活很放松,甚至有点茫然的感觉,明明事事细致,对生活琐碎却无人知晓。正如她事事做得很到位,反倒不肯接受外人的盛赞。究竟这是自省,或自我怀疑?一时说不清!还真有可能两种都有。

很多人怀念她那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品质。她自己却不怎么在意,一直低调简朴,没什么宣传。到最后,更多是熟悉的人记得她的细腻和实在。全程没大场面,反而让人觉得更真实。

现在大家站在她的影像前面,或许还是会问,唐贤美一生到底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斗争,有人说是默默付出,答案不止一个。反正,她的故事已经成了很多人心里的某一处记忆,也许要过很久才会真正释然。

她的品格,是复杂的。不完美,甚至时有矛盾,可是这种人性的真实,才让人值得记住。每个人都可以从她身上读出不同线索。

唐贤美一直都在那些活着的人心中,有多少人认同,也许根本不重要。